经济增速继续下行 制造业短期难回暖
出口高增长可持续性存疑 但多数预测经济有望二季度回升
2013年05月03日 10:47 8750次浏览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分类: 重点新闻
增速可能继续下行
从各方对二季度经济走势的预测来看,认为将回暖的是大多数。比如周景彤就认为,在外需改善、政策趋松和投资加快等因素的作用下,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将小幅回升。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也表示:“从经济增长的基本面看,保持中国经济稳定较快增长还是有比较多的有利条件的。”据他分析,一是中国仍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的进程之中,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还有国际化、市场化这些进程都没有完成,将会释放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的潜力。二是我国地域比较广阔,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比较明显。三是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在由传统以吃穿的生存型消费,向以住、行、教育、旅游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过渡阶段,除了车和房子卖的比较好以外,现在教育和旅游的消费增速也比较快。四是政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另外具有比较优越的制度,通过加大改革开放,可以释放源源不断的制度红利。
但值得注意的是,判断经济将继续回暖的观点中往往隐含着政策可能略向稳增长方向偏斜的假设。美银美林大中华区经济研究部主管陆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政策对增长的支持力度应该有所增强。当前物价上涨压力较轻,经济增长速度却在下降,所以货币政策应该继续保持对增长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应该让货币量保持近期的上升势头,近期考虑收紧货币从时间上看还太早。杨为敩也说:“目前的通胀环境与经济走势相对匹配,我们预计二季度政策将有更大空间。”
但最终是否会像这些机构预料的那样,还很难确定。从此前李克强总理的讲话来看,政府对经济适度减速的容忍度似乎在提高。总理在两会上答记者问时表示,政府的首要任务仍是持续发展经济,经济增速需要达到年均7%才能实现国民收入10年倍增的目标并保证创造就业。总理还强调,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推动经济转型要注意发挥财政、金融、价格改革的杠杆性作用,推动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这可以使人民更有效地监督财政收支、优化支出状况,更多向民生倾斜。中国现有的1700项行政审批项目,将在未来5年至少削减三分之一。将开始从系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政府职能。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点评称:从总理答记者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新一届政府坚持市场化改革、试图推动转型改变过去生产方式的强烈愿望。新一届政府似乎能够容忍更低的经济增速,以换取更高的经济增长质量,并大力反腐、精简机构、削减审批事项以及抑制政府开支。
如果在二季度,政策不明显偏向稳增长,那么经济增速就可能继续下行。李稻葵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我仍然坚持自己半年多前对十八大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即未来10年中国经济仍然有保持7%到8%的较快增长的潜力。但是未来2到3年,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将面临艰巨的改革调整的重任。国内外最新的宏观经济数据与这一判断是基本符合的。从国际上看,尽管中国经济的出口在上升,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市场乌云密布。日本央行事实上正在挑起新一轮的货币战争,中国贸易顺差的上升将成为借口,针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今年会骤然上升,像去年那样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期望是极其不现实的。从国内来看,上一届政府任期行将结束前出于对房价上涨控制不力的考虑,出台了房地产调控“国五条”,造成了市场的恐慌,客观上导致从去年二季度开始的增长速度缓步回升的趋势到本季度末基本结束,中国经济的增长将进入一个缓行期。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说,2012年四个季度的增长呈现前落后高态势,这是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结果,也是人们所期望的。但能否成为整个经济企稳回升、进入新一轮周期上升的标志,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因为经济环境和增长基础并未根本改善,也不稳固。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也表示,近期消费数据的表现明显低于市场预期,这可能主要受到了中央反腐的影响,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在未来几个季度存在一定的下行风险。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则称:2013年,新一届领导面对的经济形势复杂艰险。首先,经济增速衰退下滑趋势还在延续。再者,近些年实行的投资推动型增长方式已经无法持续。第三,房地产泡沫无法维持,溃破危在旦夕。第四,金融风险蓄积,货币政策收缩可能导致工商企业正常资金短缺,进而引发经济深度下滑。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