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目录公布
2013年03月07日 19:16 26295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重点新闻
本网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更好地指导各部门、各地区开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指导目录》依据《决定》确定的七个产业、24个发展方向,进一步细化到近3100项细分的产品和服务(其中节能环保产业约740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约950项,生物产业约500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约270项,新能源产业约300项,新材料产业约280项,新能源汽车产业约60项)。
以下为公告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
2013年 第16号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更好地指导各部门、各地区开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我们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现予公布。
本目录涉及战略新兴产业7个行业、24个重点发展方向下的125个子方向,共3100余项细分的产品和服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3年2月22日
附件: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编制说明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地方发展改革委,在相关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专家学者建议,并公开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以下简称《指导目录》)。
《指导目录》依据《决定》确定的七个产业、24个发展方向,进一步细化到近3100项细分的产品和服务(其中节能环保产业约740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约950项,生物产业约500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约270项,新能源产业约300项,新材料产业约280项,新能源汽车产业约60项)。
发布《指导目录》的作用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内涵进一步细化,体现了战略性和前瞻性,以更好地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利于各部门、各地区以此为依据,开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
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快速变化的时期,我们将根据新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改完善《指导目录》。
目录
1 节能环保产业.............................................................................1
1.1高效节能产业......................................................................1
1.1.1高效节能锅炉窑炉............................................................1
1.1.2电机及拖动设备..............................................................1
1.1.3余热余压余气利用............................................................2
1.1.4高效储能、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3
1.1.5高效节能电器................................................................3
1.1.6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3
1.1.7绿色建筑材料................................................................4
1.1.8节能交通工具................................................................5
1.1.9用能系统优化、节能管理与服务................................................5
1.1.10采矿及电力行业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5
1.1.11其他节能技术...............................................................6
1.2先进环保产业......................................................................7
1.2.1水污染防治..................................................................7
1.2.2大气污染防治................................................................9
1.2.3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11
1.2.4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11
1.2.5减振降噪设备...............................................................12
1.2.6环境监测仪器与应急处理设备.................................................13
1.2.7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新材料与药剂.........................................14
1.2.8环保产品...................................................................14
1.2.9环保服务...................................................................15
1.2.10智能水务..................................................................16
1.2.11海洋水质与生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16
1.2.12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及装备..........................................17
1.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17
1.3.1矿产资源综合利用...........................................................17
1.3.2固体废物综合利用...........................................................18
1.3.3建筑废弃物和道路沥青资源化利用.............................................18
1.3.4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19
1.3.5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19
1.3.6资源再生利用...............................................................19
1.3.7非常规水源利用.............................................................21
1.3.8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21
1.3.9资源循环利用服务...........................................................22
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2
2.1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22
2.1.1网络设备...................................................................22
2.1.2信息网络设施...............................................................25
2.1.3新一代信息终端设备.........................................................26
2.1.4下一代信息网络安全防护产品.................................................27
2.2电子核心基础产业.................................................................28
2.2.1集成电路...................................................................28
2.2.2新型显示器件...............................................................29
2.2.3新型元器件.................................................................29
2.2.4数字视听与数字家庭产品.....................................................30
2.2.5广播电视制播设备...........................................................31
2.2.6关键电子材料...............................................................31
2.2.7电子专用设备仪器...........................................................32
2.3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32
2.3.1软件及应用系统.............................................................32
2.3.2信息技术服务...............................................................35
2.3.3电子商务服务...............................................................38
2.3.4公共事业信息服务...........................................................39
2.3.5数字内容服务...............................................................40
2.3.6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41
3 生物产业................................................................................42
3.1生物医药产业.....................................................................42
3.1.1新型疫苗...................................................................42
3.1.2生物技术药物...............................................................42
3.1.3化学药品与原料药制造.......................................................43
3.1.4现代中药与民族药...........................................................43
3.1.5生物分离介质与药用辅料.....................................................44
3.1.6海洋生物医药...............................................................45
3.1.7生物医药服务...............................................................45
3.2生物医学工程产业.................................................................45
3.2.1医学影像设备...............................................................45
3.2.2先进治疗设备...............................................................46
3.2.3医用检查检验仪器...........................................................47
3.2.4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48
3.3生物农业产业.....................................................................49
3.3.1生物育种...................................................................49
3.3.2生物农药...................................................................51
3.3.3生物肥料...................................................................51
3.3.4 生物饲料..................................................................52
3.3.5生物兽药及兽用生物制品疫苗.................................................52
3.4生物制造产业.....................................................................53
3.4.1生物基材料.................................................................53
3.4.2生物化工产品...............................................................53
3.4.3特殊发酵产品与生物过程装备.................................................54
3.4.4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及生物制品.................................................55
4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55
4.1航空装备产业.....................................................................55
4.1.1民用飞机(含直升机).......................................................55
4.1.2航空发动机.................................................................56
4.1.3航空设备及系统.............................................................56
4.1.4航空材料...................................................................56
4.1.5航空维修及服务业...........................................................56
4.2卫星及应用产业...................................................................56
4.2.1空间基础设施...............................................................56
4.2.2卫星通信应用系统...........................................................57
4.2.3卫星导航应用服务系统.......................................................57
4.2.4卫星遥感应用系统...........................................................58
4.3轨道交通装备产业.................................................................58
4.3.1 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58
4.3.2 铁路专用设备、配件制造....................................................59
4.3.3 城市轨道车辆制造..........................................................59
4.3.4 内燃机及配件制造..........................................................59
4.3.5 电动机制造................................................................60
4.4海洋工程装备产业.................................................................60
4.4.1海洋工程平台装备...........................................................60
4.4.2海洋工程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60
4.4.3海洋工程装备服务...........................................................61
4.4.4海洋环境监测与探测装备.....................................................61
4.4.5 海洋能相关系统与装备......................................................61
4.5智能制造装备产业.................................................................62
4.5.1智能测控装置...............................................................62
4.5.2关键智能基础零部件.........................................................62
4.5.3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63
5 新能源产业..............................................................................65
5.1核电技术产业.....................................................................65
5.1.1先进核电工程技术...........................................................65
5.1.2 核燃料加工设备制造........................................................65
5.1.3 核电站设备及零部件制造....................................................65
5.2风能产业.........................................................................66
5.2.1 风力发电机组..............................................................66
5.2.2 风力发电机组零部件制造....................................................66
5.2.3 风电场相关系统与装备......................................................66
5.2.4 海上风电相关系统与装备....................................................66
5.2.5智能电网...................................................................67
5.3太阳能产业.......................................................................68
5.3.1 太阳能产品................................................................68
5.3.2 太阳能生产装备............................................................69
5.3.3 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70
5.4生物质能产业.....................................................................70
5.4.1 生物质能..................................................................70
5.4.2 生物液体燃料..............................................................70
5.4.3 其他新能源................................................................71
6 新材料产业..............................................................................71
6.1新型功能材料产业.................................................................71
6.1.1新型金属功能材料...........................................................71
6.1.2新型功能陶瓷材料...........................................................72
6.1.3稀土功能材料...............................................................72
6.1.4高纯元素及化合物...........................................................72
6.1.5表面功能材料...............................................................73
6.1.6高品质新型有机活性材料.....................................................73
6.1.7新型膜材料.................................................................73
6.1.8功能玻璃和新型光学材料.....................................................73
6.1.9电子功能材料...............................................................74
6.1.10生态环境材料..............................................................74
6.1.11新型能源材料..............................................................74
6.1.12高品质合成橡胶............................................................74
6.1.13高性能密封材料............................................................74
6.1.14新型催化材料及助剂........................................................75
6.2先进结构材料产业.................................................................75
6.2.1高品质特种钢铁材料.........................................................75
6.2.2高性能有色金属及合金材料...................................................75
6.2.3新型结构陶瓷材料...........................................................76
6.2.4工程塑料及合成树脂.........................................................76
6.3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76
6.3.1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76
6.3.2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77
7 新能源汽车产业..........................................................................77
7.1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77
1 节能环保产业
1.1高效节能产业
1.1.1高效节能锅炉窑炉
工业锅炉燃烧自动调节控制技术装备,燃油、燃气工业窑炉采用高温空气燃烧技术装备,新型省煤器,冶金加热炉高温空气燃烧技术,高低差速循环流化床油页岩锅炉,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蓄热稳燃高炉煤气锅炉,富氧、全氧燃烧,精密供粉、快速点火稳燃、低氮燃烧、无积灰洁净承压炉膛、高效低阻袋式除尘、联合集成灰钙烟气脱硫、全过程连锁保护自动控制等分布式高效煤粉燃烧技术和装备,大型流化床等高效节能锅炉。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粉煤加压气化、非熔渣-熔渣水煤浆分级气化等先进煤气化技术和装备。工业炉窑黑体技术强化辐射节能技术、新型导电铜瓦把持器电石炉节能技术、锅炉智能吹灰优化与在线结焦预警系统技术、电站锅炉用邻机蒸汽加热启动技术、预混式二次燃烧节能技术、电站锅炉空气预热器柔性接触式密封技术、高炉鼓风除湿节能技术、流态化焙烧高效节能炉窑技术、四通道喷煤燃烧节能技术、燃煤锅炉气化微油点火技术、矿热炉节能技术、燃煤催化燃烧节能技术、高效节能玻璃窑炉技术、锅炉水处理防腐阻垢节能技术。
1.1.2电机及拖动设备
中小功率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电动机用铸铜转子技术、变极起动无滑环绕线转子感应电动机、永磁同步电机等高效节能电机技术和设备。能效等级为1、2级的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通风机、水泵、空压机等技术和设备。高压变频调速技术,采用关键部件绝缘栅极型功率管(IGBT)以及特大功率高压变频调速技术、曲叶型系列离心风机技术。
1.1.3余热余压余气利用
余热发电关键技术和设备。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烧结烟气余热回收及发电技术、转炉煤气干法回收技术、乏汽与凝结水闭式回收、螺杆膨胀动力驱动、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等技术和设备;高效换热器、蓄能器、冷凝器等设备。
矿井乏风和排水热能综合利用技术、非稳态余热回收及饱和蒸汽发电技术、煤气化多联产燃气轮机发电技术、火电厂烟气综合优化系统余热深度回收技术、矿热炉烟气余热利用技术、油田采油污水余热综合利用技术、氯化氢合成余热利用技术、机械式蒸汽再压缩技术、脱硫岛烟气余热回收及风机运行优化技术、炭黑生产过程中余热利用和尾气发电(供热)技术、谷氨酸生产过程中蒸汽余热梯度利用技术、聚酯化纤酯化工艺余热制冷技术、高温高压干熄焦技术、转炉煤气高效回收利用技术、低热值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新型吸收式热变换器技术、高固气比水泥悬浮预热分解技术、玻璃熔窑余热发电技术、裂解炉空气预热节能技术、大中型硫酸生产装置低温位热能回收技术、高浓度糖醇废水沼气发电技术、管束干燥机废汽回收综合利用技术、热法磷酸生产热能利用装置。
1.1.4高效储能、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
高效放电回馈式电池化成技术、铅蓄电池高效低能耗极板制造技术。快速准确的便携或车载式节能检测设备,在线能源计量、检测技术和设备。热工检测便携式设备、在线设备和检测技术。石油、化工、冶金等流程工业领域压缩机、水泵、电机等通用设备运行效能评估及节能改造技术。
1.1.5高效节能电器
空调、冰箱等高效压缩机及驱动控制器、高效换热及相变储能装置,各类家电智能控制节能技术、待机能耗技术、空调制冷剂替代技术、CO2热泵技术。能效等级为1、2级的节能家用电器、办公和商用设备。高红外发射率多孔陶瓷节能燃烧器技术、中央空调全自动清洗节能系统技术、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动态冰蓄冷技术、电子膨胀阀变频节能技术、棉纺织企业智能空调系统节能技术、低温水-直燃单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双工况太阳能热泵空调机组。
1.1.6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
发光二极管(LED)用大尺寸开盒即用蓝宝石、碳化硅等衬底、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高纯氨气、新型高效荧光粉等开发及制造技术,生产型金属有机源化学气相沉积设备(MOCVD)、氢化物气相外延(HVPE)等外延装备制造关键技术,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用大功率电子镇流器新技术、感应耦合等离子体(ICP)刻蚀机等芯片、封装关键设备制造技术,大尺寸高效低成本LED外延生长、芯片制备产业化技术,高效白光LED新型封装技术及配套材料开发,高效低成本筒灯、射灯、路灯、隧道灯、球泡灯等替代型半导体照明光源技术,LED高效驱动和智能化控制技术,LED光源与灯具模块化、标准化、系列化关键技术,新型LED照明应用产品开发,LED在农业、医疗、通讯等领域创新应用关键技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材料、器件、照明产品制备及生产设备制造关键技术,半导体照明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建设,半导体照明检测设备开发及检测平台建设,三基色双端直管荧光灯(T8、T5型)等高效照明产品。
1.1.7绿色建筑材料
高效节能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高性能建筑玻璃,复合保温砌块和轻质复合保温板材、无机防火保温材料。低辐射玻璃、真空节能玻璃、光伏一体化建筑用外墙玻璃。节能建筑门窗、隔热和安全性能高的节能膜和屋面防水保温系统,集防火、保温、降噪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建筑墙体和屋面系统等绿色建材。太阳能、风能、热泵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膨胀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制备及应用技术、夹芯复合轻型建筑结构体系节能技术、Low-E节能玻璃技术、节能型合成树脂幕墙装饰系统技术、烧结多孔砌块及填塞发泡聚苯乙烯烧结空心砌块节能技术、聚氨酯硬泡体用于墙体保温配套技术。提升绿色建筑环境质量的功能材料,抗震减灾高性能快速修复建材,具备抗菌、防污、自洁净等特殊功能的建材产品。
1.1.8节能交通工具
汽油直喷技术、多档化的机械自动变速器、无极变速器、节能型或纯电动机场地面服务保障车辆和专业设备。缸内汽油直喷发动机技术、皮带传动启动机和发动机系统(BSG)混合动力轿车技术和集成的启动机和发电机系统(ISG)混合动力轿车技术、中度和重度混合动力技术等节油减排技术、汽车轻量化技术。
1.1.9用能系统优化、节能管理与服务
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管理,生产全过程各类能源介质的全面监视、过程能耗管控系统技术、分析及调度系统。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技术示范、产品产业化及推广应用,节能建筑设计,节能量交易服务,节能生产工艺设计等节能管理服务。
1.1.10采矿及电力行业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
综采工作面高效机械化充填开采技术、无人工作面智能化采煤技术、地下气化采煤技术、高效干法选煤技术、节水型选煤技术、薄煤层机械化开采装备、页岩气水平井钻完井技术、页岩气储层改造技术、配电网全网无功优化及协调控制技术、新型节能导线应用技术、超临界及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引风机小汽轮机驱动技术、汽轮机组运行优化技术、火电厂凝汽器真空保持节能系统技术、纯凝汽轮机组改造实现热电联产技术、煤矿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煤矸石电厂低真空供热技术、选煤厂高效低能耗煤泥干燥脱水设备、页岩气水平井钻完井高效钻头、固井辅助工具、可钻式桥塞及分管压裂封隔器、大型压裂车、新型压裂液、汽轮机通流部分现代化改造、汽轮机汽封改造、煤气化多联产燃气轮机发电设备、中低热值燃气轮机、非晶合金变压器、干式半芯电抗器、壳式电炉变压器、三维立体卷铁心干式变压器。
1.1.11其他节能技术
合成纤维熔纺长丝环吹冷却技术、自密封旋转式管道补偿节能技术、热管/蒸汽压缩复合制冷技术、铅闪速熔炼技术、氧气侧吹熔池熔炼技术、换热设备超声波在线防垢技术、水溶液全循环尿素节能生产工艺技术、聚能燃烧技术、新型生物反应器和高效节能生物发酵技术、直燃式快速烘房技术、塑料注射成型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工业冷却塔用混流式水轮机技术、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在路面大中修工程中的应用技术、温伴沥青在道路建设与养护工程中的应用技术、煤炭储运减损抑尘技术、电除尘器节能提效控制技术、铝电解槽新型阴极结构及焙烧启动与控制技术、精滤工艺全自动自清洁节能过滤技术、新型高效节能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技术、全预混燃气燃烧技术、稳流行进式水泥熟料冷却技术、高效节能选粉技术、频谱谐波时效技术、动态谐波抑制及无功补偿综合节能技术、控制气氛渗氮工艺节能技术、大型高参数板壳式换热技术、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供热系统智能控制节能改造技术、纳米陶瓷多空微粒绝热节能材料涂层技术、炼焦煤调湿风选技术、大型铝电解系列不停电(全电流)技术及成套装置、大型高效充气机械搅拌式浮选机、氧气底吹熔炼技术、辊压机粉磨系统、立式磨装备技术、油田机械用放空天然气回收液化工程、新型变换气制碱技术、氨合成回路分子筛节能技术、密闭环保节能型电石生产装置、合成氨节能改造综合技术、塑料动态成型加工节能技术、染整企业节能集热技术、高温高压气流染色技术、外动颚匀摆颚式破碎机、高效双盘磨浆机、高压电网动态无功补偿装置(SVC)、过程能耗管控系统设备、能源检测专用仪器仪表、油水井工况采集分析优化系统装置、制冷系统负荷节能仪,节能增压二次供水设备。
1.2先进环保产业
1.2.1水污染防治
城镇污水处理与回用。包括硝化反硝化除磷新工艺、超细格栅、新型化学除磷药剂、生物脱氮缓释碳源、深度脱氮反硝化滤池、城镇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深度处理设备、污水系统精细化控制仪器仪表。膜生物反应器、高效生物膜填料及生物膜反应器,活性污泥-固定化生物膜耦合处理技术与一体化设备。新型高效节能曝气设备,精确曝气控制系统,浸没式分离设备、双膜法膜分离污水回用设备,大功率污水消毒与脱色设备,集成式污水处理成套设备。
重金属及汞污染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包括电絮凝和电解催化氧化设备。高氨氮、高含盐无机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和装备。高氨氮、高含盐、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氨性和酸性电路板蚀刻液萃取+电解法在线循环处理与再生回用技术和设备。高浓度难降解煤化工(含焦化)废水微波处理技术与成套装备,高浓度难降解煤化工(含焦化)废水精馏-生化法耦合处理技术与成套装备,蒸发-离子交换法垃圾渗滤液耦合处理技术及设备,疏水膜蒸馏耦合处理技术及其成套设备。精密陶瓷真空过滤机和高通量微滤膜废水污泥浓缩设备。高浊度污水磁分离处理技术和设备。地埋式竖向流厌氧污水处理反应器。印染废水处理与深度回用技术及成套设备、超旋磁氧曝气污水处理装置、含油污水真空分离净化机。
水体污染治理。包括农村水体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湖泊蓝藻杀灭与生长抑制技术、湖泊蓝藻去除药剂、蓝藻打捞清除设备(船)、蓝藻生物控制技术和蓝藻回收利用技术与设备,藻类及水生植物的厌氧产沼气制取乙醇、海冰水直接利用与淡化利用技术和成套装备、发电及制肥的资源化技术,溢油污染消除与水体修复技术,重金属污染水下固定化与水体修复技术,应对突发性水体污染事故的多功能应急水处理船(车)。污染水体综合治理与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和装备。饮用水强化处理技术、高效安全消毒技术、微污染净化技术、多物种智能生物预警仪、管网水质稳定技术和直饮水净化技术,农村饮用水除氟、除砷技术与装置,海水直接利用与海水淡化利用技术和成套装备。
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包括工业危险废物堆存、垃圾填埋、矿山开采、石油化工等典型场地地下水污染监测井网布设、优化与安装技术,地下水污染防治综合决策技术,典型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联合放控技术,地表水-地下水协同控制技术,储罐区和废物堆存填埋区等高风险地下水污染源的水平阻隔和垂直阻隔技术,基于地下水使用功能立体分区的地下水特征污染物修复标准的制定技术,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药剂,功能材料及技术装备。
1.2.2大气污染防治
除尘技术设备。包括大风量低阻长袋脉冲袋式除尘设备、高性能袋式除尘滤料及纤维、高温长袋脉冲袋式除尘设备。移动极板静电除尘设备、湿式电除尘器、余热利用节能电除尘器。高炉煤气净化回收成套设备、半干法烧结机烟气脱硫除尘净化系统、电除尘高频高压整流设备、电袋复合式除尘器、多相反应器、高压细水雾脱硫除尘降温成套设备、工业炉窑袋式除尘装置、光触媒组件、过滤镁法除尘脱硫设备、脉冲袋式除尘器、烧结机机尾烟气长袋低压脉冲除尘器、转炉煤气湿法电除尘器。船舶污染减排技术与设备。
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及设备。包括燃煤电厂SCR脱硝系统设备、CO循环还原法、烟气脱硫脱硝、二氧化碳回收利用一体化技术装置、燃煤烟气脱硫脱硝加速器系统一体化设备、活性焦干法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与装备、燃煤工业锅炉脱硫脱硝脱汞一体化设备、烧结烟气复合污染物集成脱除设备,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设备、循环流化床烧结烟气多组份污染物干法脱除设备。高效率的新型湿式吸收工艺,包括双碱及强碱脱硫工艺、氨法脱硫、动力波式、撞击流式、填充吸收、超重力式吸收等工艺。脱硝催化剂载体技术,重点是催化剂载体二氧化钛的制备技术和适用于低温条件(170℃左右)下的脱硝催化剂。
煤炭提质加工清洁利用技术与装备。包括井下大型预选排矸技术与装备,大型干法选煤设备,粗煤泥高效分选技术与装备,细粒煤高效分选技术和大型浮选设备,大型选煤厂成套技术与关键装备,低挥发分煤制水煤浆及高效清洁利用技术,褐煤改性制水煤浆工艺及关键设备,焦煤微波燃前脱硫技术与装备,褐煤等低阶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与装备,多元优化配煤技术。
其他气体处理。包括低氮燃烧技术、水泥窑SNCR脱硝系统设备、汽车尾气高效催化转化技术、酸性气体处理硫回收技术与设备、低浓度挥发性有机物处理专用设备、油库和加油站油气回收技术与设备。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关键技术与设备,主要指新型功能性吸附材料及吸附回收工艺技术,新型催化材料,优化催化燃烧及热回收技术。无组织排放污染气体净化技术,应用于居室、公共场所、密闭空间的空气污染净化技术以及室内空气净化关键材料技术,甲醛、超细颗粒、苯原位检测技术等。粉尘重污染场所和行业抑尘技术,主要指远程射雾技术和微米级干雾抑尘技术。重型柴油机(车)排气净化设备(技术指标:催化剂的使用寿命≥8×104km,尾气排放NOx含量≤3.5g/kwh,尾气排放达到国IV标准)、燃煤电厂碳捕集及封存成套技术设备、袋式除尘器用高压无脉冲阀。
1.2.3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矿山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畜禽养殖污染、有毒与危险化学品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源污染等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技术,重金属超富集植物选种和培育,植物修复收获物的安全处置技术与设备,土壤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铬渣及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技术。
1.2.4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
污泥处理。包括污泥生物法消减、污泥干化、厌氧消化和焚烧、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污泥生物发酵-除臭一体化装置、自平衡污泥焚烧工艺及系统成套设备、城市住宅生活污水分管道分别处理技术、城市污水厂污泥微波处理技术与成套装备、城市污水厂污泥半干法处理装备、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炭化成套设备、污泥氧化法消减成套设备、油泥回转式连续低温热解装备、油田钻井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与成套装备。污泥增钙热干化系统装置、化工污泥和药渣干化处理成套设备、鼓泡流化床污泥焚烧炉、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式一体化处理设备、太阳能水源热泵污泥干化装置、高压隔膜污泥压滤设备、污泥生物沥浸法处理技术与装备。
生活垃圾处理。包括大型500t/d以上焚烧发电及烟气控制系统、大型填埋场气体发电集成技术、渗滤液处理工艺。生活垃圾粉碎脱水设备,生活垃圾分选处理成套设备、生活垃圾焚烧及其烟气处理系统成套设备、生活垃圾厌氧消化处理成套设备,生活垃圾好氧处理和除臭设备、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气体回收利用成套设备、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设备、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设备、粪便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成套设备。
危险废弃物处理。包括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综合利用成套设备,危险废弃物焚烧技术,阴极射线管含铅玻璃、抗生素药渣、含砷废渣、焊割废渣、含氰废渣等历史遗留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技术,危险废物焚烧渣、飞灰熔融技术、等离子体裂解处理技术等。放射性可燃固体废弃物压缩减容分拣装置,核废料处理及固废物质资源化重生系统,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技术及设备,危险废物固化技术、设备和固化药剂,医疗废物收运、高温消毒处理技术与设备,有害化学品处理技术,放射性废物处理与整备技术设备,危险废物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设备,电池回收和再利用技术及设备,废旧荧光灯管汞回收处理技术(MRT),利用水泥窑处置危险废弃物技术及装备。
其他。包括废旧线路板处理装置,农村有机废弃物堆肥与综合利用成套设备,农药污染场地的快速、异位生物修复设备等技术和装备。固体废弃物焚烧处理技术,包括大型垃圾焚烧设施炉排及其传动系噁统、循环流化床工艺预处理技术装备、二英控制脱除技术设备、飞灰处置、固化技术设备等。
1.2.5减振降噪设备
室内低频噪声和固体声污染控制设备及集成控制技术,城市轨道交通阻尼弹簧浮置板隔振装置,地铁大风量阵列式消声器,低频噪声和固体声污染控制设备及集成控制技术。燃机电厂噪声与振动综合控制装备,大型变配电(换流站)隔声、消声装置。道路声屏障。大荷载设备隔振、减振装置等。超声波物理除垢。
1.2.6环境监测仪器与应急处理设备
大型实验室通用分析、快速准确的便携或车载式应急监测、工业有机生态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在线连续监测技术设备。持久性污染物采样、分析系统,环境遥感监测和量值溯源标准设备,空气质量及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便携式现场快速测定仪及预警、警报仪器,大气中污染物在线检测系统,矿山安全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区域性环境空气特征及水域水质特征有机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重金属在线监测系统、危险品运输载体实时监测系统。新型污染源烟气连续自动检测技术、氰化物在线自动监测仪、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电化学自动在线检测平台、污染治理系统运维服务与远程诊断管理系统、在线生物毒性水质预警监控技术及设备、重金属在线监测仪、臭气在线监测仪、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仪、农村生态环境快速检测设备、太阳能漂浮全自动水体检测装置、便携式无线广谱智能分光光度水体污染物检测仪、水体中基因毒性污染物快速筛查仪、在线脱硝效率监测技术和设备、紫外积分光谱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监测仪。氨氮在线监测仪、填埋场防渗层渗漏监测/检测预警系统、便携式应急检测设备、集装式可移动水质自动监测站、反应器式BOD快速测定仪。氨氮自动监测仪、船舶防污检测系统、放射性物体加工计量仪器、核辐射监测报警仪器、化学需氧量水质在线监测仪、激光过程气体分析系统、紫外(UV)吸收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紫外差分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大气中颗粒物监测仪器、物联网系统、突发性海上污损事故应急监测辅助管理系统,海上污染移动式野外应急监测设备,海上污染水体输移监测系统与设备等。
移动式水处理设备、移动式有毒有害泥水(液)环境污染快速应急处理集成装置、小型一体化可移动式医疗废水处理设备、环境应急监测车(船)等设备。应急用多功能移动式高温固废处理设备、移动式应急医疗废物处理车、阻截式油水分离及回收装备。
1.2.7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新材料与药剂
温室气体自动检测系统、碳减排及碳转化利用技术、碳捕捉及碳封存技术。
以减少或消除温室气体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技术。除节能、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常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技术外,还包括非能源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技术及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
低碳技术产业化应用服务、低碳产品认证服务、碳交易市场化服务、排放数据统计核算服务、第三方认证服务、碳交易法律服务。
1.2.8环保产品
环保材料。包括膜材料和膜组件、高性能防渗材料、布袋除尘器高效滤料和配件等;离子交换树脂、生物滤料及填料、水处理用活性炭、纳滤膜及其组件、袋式除尘器专用聚四氟乙烯(PTFE)滤料、碳纤维复合过滤材料、高温气体净化用陶瓷过滤材料、玻氟斯/乳酸水刺复合毡、烟气过滤专用聚丙烯裂纹纤维滤料、玻璃纤维覆膜滤料(FILTEX)、玄武岩纤维材料、纳米微晶复合滤料、纳米级催化净化材料、聚苯硫醚除尘滤布等烟尘回收材料、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等。电除尘器用高频电源、中频电源、三相电源,袋除尘用大口径脉冲阀、无膜片高压低能耗脉冲阀。
环保药剂。包括新型脱氮药剂、化学催化氧化材料、水面浮油凝集剂、选择催化还原法脱硝专用钛白粉、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脱硝催化剂、高性能脱硫剂、高温过程烟气净化用选择性催化剂等;循环冷却水处理药剂、杀菌灭藻剂、水处理消毒剂、污泥脱水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土壤修复剂、低磷缓蚀阻垢剂、铝钛多功能复合型硫磺回收催化剂等。脱硫、脱硝等精华燃煤锅炉烟尘等药剂,生物菌剂、化学药剂等水处理药剂和微生物除臭剂;汽、柴油清净助燃剂、水溶性涂料、燃煤催化乳液等减少空气污染的药剂;微生物除蝇剂、微生物除鳞翅目害虫制剂、微生物采油助剂、微生物减阻剂。
1.2.9环保服务
污染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环保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工程与技术咨询、环境安全评估、环境调查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保服务产业。生态效率评价服务、清洁生产审核、环保产品认证评估服务、环境投融资及风险评估服务等。
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评估与预测服务、环境保护与治理咨询服务、海洋污染治理服务、环境评估服务、空气污染监测和治理服务、水污染监测和治理服务、废料监测和治理服务、噪声污染监测和治理服务、自然生态监测与保护服务、环境技术评价服务、土壤修复与保护服务、城市垃圾处理服务、危险废弃物治理服务、以及水力资源开发利用咨询服务、节水管理与技术咨询服务、绿色低碳技术咨询服务等。
1.2.10智能水务
原水安全预警系统,水处理自适应投加系统,给水管网模型系统,给水管网渗漏监控系统,城市雨水分级收集处理控制系统,暴雨应急预警控制系统,精确曝气系统,排水管网模型系统,城市给排水优化调度系统,给排水信息化平台,低能耗数据采集终端,仿真仪表技术。
1.2.11海洋水质与生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适用于多种平台的海洋水质集成在线监测系统、各种便携式水质监测仪器、以及实验室和原位测量设备,包括:营养盐自动分析仪、总磷总氮监测仪,化学需氧量监测仪、生物耗氧量监测仪、总有机碳监测仪,各种有机物(多环芳烃等)测量仪、黄色有机物测量仪,重金属监测设备(汞、铅等),油浓度仪、油膜厚度测量仪,藻类监测设备,海洋水质传感器(pH、溶解氧、浊度、叶绿素、甲烷、二氧化碳等)。
1.2.12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及装备
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与处理技术及装备,海洋环境污染处理材料与制剂,海洋生态系统功能修复与恢复技术,海洋污染沉积物综合治理技术、装备与船舶,化学品污染应急处置技术。
1.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1.3.1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能源矿产。包括煤系油母页岩、高岭土等资源开发利用,煤焦油深度加工工程技术,油砂、油母页岩、页岩气、地热综合利用,数字矿山、自动化采矿选矿技术和设备。
煤层气(煤矿瓦斯)综合开发利用。包括高性能空气钻机,连续油管成套设备,水平井钻完井、分段压裂及随钻测量与地质导向设备,高压水力喷射工具、煤层气专用压裂排采设备,高效压缩液化设备和燃气发动机装备制造及应用。煤与瓦斯突出预警监控、瓦斯参数快速测定仪器,风排瓦斯和低浓度瓦斯安全高效发电、浓缩和液化装备,采动(空)区煤层气地面抽采装备,井下定向长钻孔钻机、压裂增产装备制造及应用,微生物开采煤层气技术。
黑色金属矿产。包括复合力场分选设备,生产过程自动控制与信息化技术。微细粒磁铁矿全磁分选、磁铁矿细筛-再磨再选、贫磁铁矿预选、贫磁铁矿弱磁-反浮选、永磁中磁场磁选机、大型永磁筒式磁选机、磁场筛选机等高效选矿技术与设备。
有色金属(含稀有金属)矿产。包括加压浸出、生物冶金、矿浆电解技术;稀土金属矿和复杂难处理稀贵金属共生矿选冶过程中的综合利用。电池破壳分离、钴镍元素提纯和原生化、超细粉末的再制备、废旧汽车尾气催化剂中贵金属高效消解技术和提纯技术。复杂铜铅锌金属矿资源高效开发技术,主要包括高效浮选药剂和大型高效破碎、浮选设备。电化学控制浮选、低品位铜矿浸出-萃取-反萃-电积法、低品位氧化镍矿煤基直接还原镍铁等高效提取、难浸金精矿生物氧化预处理提金、复杂难处理金矿循环流态化焙烧等综合利用、大型机械搅拌式充气浮选机等高效选矿技术与装备。
非金属矿产。包括高岭土、铝矶土等共伴生非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磷矿酸性废水循环利用、磷矿伴生氟碘资源回收、从碳酸盐型富锂卤水中提取理、鳞片石墨多段磨矿多段选别、低品位萤石和伴生矿物选矿等先进技术与装备。
1.3.2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磷石膏、化工废渣、冶炼废渣、尾矿等废物的二次利用或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固体废物生产水泥、新型墙体材料等建材产品,大掺量、高附加值综合利用产品。
1.3.3建筑废弃物和道路沥青资源化利用
移动式和固定式相结合的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成套设备,建筑废弃物生产道路结构层材料、节能保温墙体材料、人行道透水材料、市政设施复合材料等技术。废旧沥青再生技术及装备、沥青再生材料、建筑废弃物混杂料再生利用技术装备。制备再生骨料的强化技术、废旧砂灰粉的活化和综合利用技术,轻质物料分选、除尘、降噪等设施的集成移动式设备。
1.3.4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餐厨废弃物预处理技术设备、餐厨废弃物密闭化、专业化收集运输体系。餐厨废弃物低能耗高效灭菌和废油高效回收利用、厌氧发酵产沼技术及装备。餐厨废弃物制成生物柴油、有机肥及沼气、工业乙醇等资源化产品与提纯净化技术及装备。餐厨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技术。
1.3.5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
旧件无损检测与寿命评估技术、高效环保拆解清洗设备,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高速电弧喷涂、等离子熔覆等关键技术和装备,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办公设备、轮胎等产品再制造。微纳米表面工程技术、高密度能源的先进材料制备与成型一体化技术。
1.3.6资源再生利用
再生金属。包括易拉罐有效组分分离及去除表面涂层技术,废铅蓄电池铅膏脱硫资源化利用,失效钴镍材料循环利用、4000马力以上废钢破碎成套装备等技术装备,从废旧机电、电线电缆、易拉罐等产品中规模化回收利用再生金属。
废橡胶、废塑料再生利用。包括废轮胎常温粉碎及常压连续再生橡胶技术和成套设备、废塑料复合材料回收处理成套设备、废轮胎胶粉改性沥青成套装备、废轮胎整胎切块破碎机、废旧轮胎分解制油和炭黑项目;纸塑铝分离技术、橡塑分离及合成技术、深层清洗、再生造粒、无机改性聚合物再生循环利用技术。
废旧机电产品再生利用。包括废旧机电产品分拣、拆解、高附加值利用的无害化处理技术与装备,含铜、重金属废弃电子产品及污泥(渣)的回收提纯成套装备、废旧家电和废印刷电路板高效率分离多种物料的技术,熔点不同、相容性差的多种塑料混杂物直接综合利用技术。
报废汽车拆解和再生利用。包括真空吸油机、防爆抽油机、漏斗式废油回收机等废液收集装置以及各种废液的专用密闭容器,报废汽车自动化拆解设备、安全气囊引爆装置,高压热水清洁机、自动清洗机等回用零配件清洁设备,报废汽车贵金属再生利用技术及装备,车身破碎和材料分选成套技术及装备,油水分离环保设施。
废旧太阳能设备再生利用。包括废旧太阳能电池极、硅片回收利用,单晶硅棒边角料、硅片切割废砂浆的回收利用技术及设备。
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包括废旧纺织品回收、清洗、分类、分拣、再利用关键技术及设备。
废弃生物质再生利用。包括秸秆、林产品加工剩余物、废塑料等废弃材料制成木塑、生物质聚氨酯泡沫材料等,发泡技术、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液化技术等。秸秆、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林产品加工剩余物、园林绿化垃圾、城市粪便等废弃生物质材料制成纤维乙醇或成型燃料,节能节水型城市粪便收集输送装置。提高国产转化酶的性能并降低转化成本技术、制备成型燃料的原料配比技术、制备专用设备和使用成型燃料及木炭的小型锅炉专用燃烧设备、二氧化碳生物转化清洁能源技术装备、废油再生基础油成套装备、低能耗熔融气化裂解成套装备、生物质型煤锅炉。
1.3.7非常规水源利用
电力、钢铁、有色、石油石化、化工、造纸、纺织印染、食品加工、机械、电子等高用水行业废水处理回用,回收可利用的资源。矿井水利用。雨水收集利用与回渗技术与装置。大型热法膜法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反渗透海水淡化膜组件、高压泵、能量回收等关键部件和热法海水淡化核心部件,以及化工原材料制造和相关检验检测技术与装备,热膜耦合海水淡化技术与装备,利用电厂余热以及核能、风能、海洋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海水淡化的技术与装备。浓盐水综合利用及浓缩洁净零排放技术与装备。
1.3.8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
农作物秸秆还田、林区三剩物、代木代塑、制作生物培养基、炭化生物质燃料、聚氨酯泡沫材料等技术与装备,秸秆气化、固化成型等能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的应用。畜禽养殖及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产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发酵制饲料、沼气、高效有机肥等技术集成应用、秸秆清洁制浆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研究与装备。
1.3.9资源循环利用服务
循环经济(资源循环利用)项目规划和方案编制、项目投资与风险评估、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环境安全评估与调查等,循环经济项目资源产出率评价服务,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咨询与效益评价、产品认证评估服务、循环经济资源交易及鉴证服务等。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