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有色行业科技创新之路
2012年11月13日 8:44 1103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协同创新
发挥行业主体作用
有专家将当前我国有色行业创新现状总结为“重引进轻消化吸收、重模仿轻创新、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有成果无效果”。当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正处在结构调整和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改造,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能力。只有可持续的创新之路,才能为有色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动力。
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这无疑为有色企业的技术创新打了一针强心针。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企业将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企业将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决策,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将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等组织实施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目前,这一工程的3大载体——创新型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未来,随着国家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的出台,企业创新将得到财税、金融和产业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将逐步完善。对于有色企业而言,只有抓住机遇,才能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有调查显示,即便在大型企业强盛的美国,83%的技术创新成果仍然来自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市场嗅觉敏锐、勇于冒险,有利于分散风险,这些特质使它们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所以,在更加公平的创新环境中,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将得到大力支持,使其创新投入有保证,优势可发挥,这将对有色行业整体进步起到重要影响作用。
温家宝总理在科技大会上提出“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的目标,强调了全产业链的统筹部署、协同创新,提高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使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创新链条中有机结合,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积累的大量科技成果,通过企业这一载体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形成完善的创新系统,共担风险,共同分享。
对于有色金属工业而言,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实现行业振兴的根本途径。一方面,企业要加大研究开发投入,也应争取国家对重大项目的支持,以增强创新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以人才合作、人才流动为基础。通过建立高技术研发中心,建立由企业牵头、科研院所和大学共同参与实施的长期机制。目前,有色行业内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对此进行探索。金川集团在部分高校设立预研基金,形成相对固定的科研团队进行科研,实现了人才的相互支撑和资源共享。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