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有色行业科技创新之路

2012年11月13日 8:44 1102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有色创新瓶颈之
  为什么不创新?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表示,实践证明,企业可以承担这样的责任。近年来,通信、高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机械等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中,很多行业的规模企业都扮演了主要角色。
  但是,2011国家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自主率仍然不高。同样,有色行业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却仍有待提高,包括引进、模仿创新和“为了创新而创新”、拒绝创新等在内的情况都阻碍着行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技术创新是对未来的长期投资,需要企业对行业的良好预期、稳定投入和国家制度、政策的保护。相对来说,有色行业受市场变化影响较大,一些企业,尤其是仅为抓住“当下”市场机遇,顺“市”而为的民营企业,由于并没有在某一领域长期发展的规划,也难以树立持续推进技术创新的意识。此外,一家有色大型民企高层表示,“国进民退”的趋势使民营企业在许多领域都遭遇了看似无物实为障碍的“玻璃门”,导致诸多民营企业为了规避未知风险,倾向于短期化经营模式,不会将精力投入到科研之中。
  相对而言,国有企业是否能够因为拥有更多资源、更有利的发展环境而注重技术创新呢?事实或许并非如此。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企业领导对创新的态度往往会影响企业的技术水平。虽然2006年4月起,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开发投入成为国资委考核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有特定任期,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成果往往无法在企业负责人的任期内实现,创新成果也对其任期结束之后能否升迁没有决定作用;而且相对于其他行业,有色创新需要更大投入、更长时间,也面临更大风险,从机会成本角度来看,不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不创新的理由似乎都很“充分”。
  正因上述情况,另一种“创新”在行业内非常普遍。技术研发与创新“远水不解近渴”,为追求立竿见影的效益,很多企业选择花费高昂的成本引进技术。长此以往,企业在“引进技术-接受订单-生产-发货”的恶性循环里不仅不能构造自身核心技术、提高竞争力,还会由于一次又一次盲目技术引进而掉进技术依赖陷阱,沦为海外市场的低端“加工厂”——核心技术缺失,市场受制于人,资源向外需倾斜,污染却留在国内,更会造成中国对内、对外经济失衡,当前光伏产业的“双反”遭遇便是典型例证。
  也有些企业选择“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做自己的东西”——只要能够占领市场,“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的差别似乎并不重要,模仿创新的流程为:根据客户反馈对市场进行调研或观察-购进国外同行业的高端产品-根据企业自身技术基础选定创新方向,用低于30%力量谨慎投入到“创造性模仿”研发中;余下70%或以上的力量保留在老业务上,用老业务的经营所得为新业务“输血”。技术引进的趋势为,横向看,多家企业重复购买同一技术,各自为战进行研发,不利于技术成果的推广和普及,更大大影响创新进度;纵向看,常常发生第一轮引进后、技术成果还没有完全被学习和消化,市场又出现了新的技术,马上开始第二轮引进。多次叠加后,企业不但要支付高昂技术引进费用,还严重阻碍自身自主创新力量的培育。

[1] [2][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