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耗能行业复苏 下半年节能形势严峻
2012年09月03日 10:37 8839次浏览 来源: 中国工业报 分类: 重点新闻
A、 运行特征
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弥补去年差额缺口
第一,工业能源消费量增速趋缓,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较快。
2012年上半年,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工业生产增速放缓的影响,工业能源消费量增速趋缓,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较快。以工业用电量为例,1~6月,全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7%,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8个百分点,低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同时,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72.8%,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3个百分点。
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35%,下降幅度已超过去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下降3.49%)近3.9个百分点,就目前情况而言,不仅超额完成了今年下降5%的年度预期目标,而且弥补了去年下降4%预期目标未能实现的缺口。截止到2012年5月底,全国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1.72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92吨标准煤下降了10.6%,为“十二五”工业节能下降21%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四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下降。
2012年上半年,受乙烯、水泥、平板玻璃、粗钢和十种有色金属等重点耗能产品产量增速显著下降的影响,化工、建材、钢铁、有色四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增长缓慢,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
前6个月,化工、建材、钢铁、有色四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7602亿千瓦时,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9.6个百分点,行业增加值增速均快于其用电量增速,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四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均快于其用电量增速,据此可以判断,四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均实现了下降,其中建材和钢铁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较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四大高耗能行业化工、建材、钢铁、有色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2.0%、12.1%、8.5%和13.8%,但在其用电量增速中,钢铁、建材出现负增长。
第三,部分重点用能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空间缩小,技术节能难度加大。
淘汰落后产能是推进工业节能减排的重大举措,随着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深入推进,部分重点用能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空间逐步缩小,技术节能难度加大。对比分析2012年和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下达的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炼铁、炼钢、电解铝等部分高耗能行业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分别由2011年的2653万吨、2627万吨和60万吨减少到1000万吨、780万吨和27万吨,这些行业整体技术工艺装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技术节能空间收窄;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增加较多,行业整体技术工艺装备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技术节能还存在较大潜力;此外,轻工、纺织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增长较快,行业中大量落后的技术工艺装备普遍存在,技术节能大有可为。
第四,西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节能减排压力激增。
目前,西部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西部大开发2011年进展情况和2012年工作安排》中强调以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给节能减排带来巨大压力,当前工业节能形势不容乐观。
2012年1~6月,西部12省工业增加值增速全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5%)。其中,新疆、贵州、青海、宁夏的工业用电量增速均超过10%以上,远高于全国工业用电量增速(3.7%)的平均水平。
今年上半年西部地区一大批工业重大项目投产,带动了能源消耗快速增长。如新疆正在全力推进400项工业重大项目建设,目前已建成的一批煤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项目的产能正在逐步释放,导致工业用电量猛增。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各地区2012年1~5月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节能形势严峻的6个地区中,有4个属于西部地区。
第五,重点工业用能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有序推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依然不足。
“十一五”时期,国家主要以千家企业行动计划为抓手推进重点工业用能企业节能工作,“十二五”期间提出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将纳入考核的企业由“十一五”的998家扩大至16048家,其中工业企业占到90%以上。今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确定了万家企业名单,分解落实了2.5亿吨标准煤的节能量目标,并提出以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为基础,以目标责任考核、能源管理师制度建设、能效对标达标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为抓手,有序推进万家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与以行政手段推进重点工业用能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相比,目前中小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内生动力不足,特别是上半年大部分中小工业企业利润下滑严重,更无资金用于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