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高端访谈:有色金属工业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上)

———访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总经理费子文

2009年09月08日 10:11 1408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国营矿山模式已经走到死胡同
  中国工业报:听业内的前辈说,您很重视有色金属矿山的建设,是什么原因让您如此关注矿山建设?
  费子文:上世纪90年代,转产分流、主辅分离成为时髦名词。全社会不同性质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纷纷甩掉负担,企业办社会一去不复返。在有色行业,矿山的转产分流也被逐步提上总公司的重要日程。
  当时矿山的强烈呼声是,国家对矿山增加拨款投资,提高矿工工资待遇,给矿产品提价,为矿工在农村的家属转到矿山落户(即农转非),对待业青年大招工,等等。这些要求直观上看合情合理,但完全属于计划经济的模式,不符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趋势。
  我在江西铜业公司工作期间,曾对澳大利亚矿山作过两次长达四个月的深入考察,到总公司后,又曾多次访问西方的工厂矿山。对比起来,我国矿山有其深层次的矛盾,如果只迎合上述呼声去解决问题,只能是饮鸩止渴,加剧恶性循环,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从矿山的根本入手进行变革。
  有色工业是以开发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为起始,再行冶炼、加工的原材料工业,因此,矿山是有色工业的基础。如果按矿山、冶炼、加工等工序划分,在全部基建投资中,矿山为37.84%,占据首位。只要是资源可靠,有开采价值,总公司便立即着手扩建或新建,包括德兴铜矿、安庆铜矿、金川二矿区、锡铁山铅锌矿等17座矿山,只可惜资源不足建得少。当时用了很大精力解决矿山问题,虽然有一定成效,但远不圆满,我感到非常遗憾。
  总公司直属的151个生产企业中,88个是矿山企业,加上联合企业所属矿山在内,共有矿山127个,职工36万多人,占总公司直属单位职工的三分之一。有色矿山多处深山老林,且90%是地下开采,条件艰苦,负担重,效益差。我在矿山工作30多年,深有体会。矿山是总公司内的弱势群体。但是,矿山不发展,有色工业就会陷入无米之炊的发展境地。
  1986年末,党组决定第二年夏天召开矿山工作会议。1987年1月、2月、3月和5月,我四次带队共用52天时间,到23个矿山和18个地质勘察队和勘探现场进行考察。虽然不是很深入,但从宏观上初步掌握了共性问题。当年7月,在杨家杖子矿务局召开了全国有色系统的矿山工作会议,会上统一了认识,认为矿山面临严重的问题,一是资源枯竭,品位下降,生产能力急剧减少,统配矿山70%进入中晚期;二是矿山人员多,劳动生产率低,并且社会负担重,平均每三个职工担负一名离退休人员,每五个职工担负一名待业青年,盈利矿山只占37.5%,亏损的占39.1%,其余在盈亏线上挣扎;三是大量农民进入矿区乱采滥挖。
  会议明确指出,矿山建设的传统模式,是使矿山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表现一是产品单一;二是用工固定,新工人一开始就捧上铁饭碗直到老或者过世,家属的就业和子女的入学、就业都得管;三是保供包销,主要原材料和产品都由国家按指令性计划分配;四是自办社会,所有辅助的生产、学校、医院、公安等机构一应俱全;五是不负盈亏,盈利上缴国家,亏损由国家补贴,吃大锅饭。30多年来,这种国营矿山的模式已经走到了死胡同,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努力探索办矿新模式
  中国工业报:发现问题就要着手治理,那么在治理矿山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费子文:我们要求矿山职工动员起来,努力探索办矿新模式,主要内容涉及几个方面,一是人少效率高,多用农民轮换工。二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三是对辅助生产、生活等设施,尽量利用社会上已有能力。四是实行承包经营,自负盈亏。由于各矿山情况不同,总公司提出要结合自身实际去办,并宣布了八种不同的承包经营形式,要求新建矿山坚决按新模式去办。同时,决定成立总公司多种经营中心,每年投入2000万元,每年拿出1000万元补助老矿山在外围和深部找矿等。
  四年之后的1991年9月,公司在云南易门铜矿召开第二次矿山会议,之前也进行了与过去类似的调查研究。这次会议树立了华铜、牟定两矿为多种经营样板,加之安庆、夹御、锡铁山和水口山的康家湾等四种不同类型新模式办矿典型的涌现,使大家看到了希望。
  但是,多数矿山仍然困难。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难以改变,国家仍在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也使我们认识到,有色工业和矿山的改革只能一步一步向前走。矿山问题直接牵涉到地质勘探,缺乏可靠的足够的地质储量,就谈不到开发矿山。过去总是宣传我国的有色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品种齐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不符合事实的。除几个小品种外,大宗的铝、铜、铅、锌已发现和探明的储量都不多,且品质低下,开采条件不好。总公司拥有18个地质勘探局,共辖134个地质勘探队,职工7.6万人,力量相当雄厚。但当时平均每年获得的新增储量才19.1万吨,只相当于统配矿山年消耗的五分之一,入不敷出极为严重。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受我国地理和成矿地质条件所限,另一方面则是落后的体制因素。
  当时的地质勘探队伍是事业单位,由国务院地质矿产部统一分配拨款,开始几年每年是3亿元左右,人均4000元/年,在吃饭和日常开销外,很少有资金去搞勘探,更难谈到更新设备和技术。此外,当时国家还有一个规定,勘探队只有建在县城邮路不到的地方,才能享受每人每天0.6~1.2元的野外补贴,这是个很大的诱惑,使所有勘探队都人为地以荒郊野外为基地,全面建成和矿山一样的小社会,生活条件比矿山更艰苦,所有勘探成果一律无偿地交给国家安排使用。
  那时的队伍真是好样的,无论严寒酷暑,常年奋斗在荒郊野外,仍然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有色矿产资源,但是,从根本上说,这些政策很难充分调动勘探队伍的积极性。 (未完待续)

新闻图片200988106591252375619500_9703.jpg

  在优先发展铝工业的方针指导下,山西铝厂孕育而生。图为费子文(右二)视察该厂时的情景。

[1] [2] [3] [4]

责任编辑:kitt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