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高端访谈:有色金属工业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上)

———访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总经理费子文

2009年09月08日 10:11 1407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以投资为体制改革的切入点
  中国工业报:随着产量的不断增长,总公司根据新形势,提出了攀登有色金属第三高度的规划,具体内容包括哪些?
  费子文: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量要达到300万吨的新高度;二是实现利税80亿元,经济效益达到新水平;三是要建立三个层次、三个中心的管理体制新格局;四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资金、两个市场,实现国际合作的新突破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势必还要针对承包经营、投资、地质勘探和矿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中国工业报:以攀登有色金属第三高度为目标,您和您的团队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随着这轮改革的不断深化,有色金属工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当时您选择了哪些方面作为改革推进的切入点?
  费子文:当时有色产量的持续增长,是需要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来实现的。另外,在当时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固定资产投资是不讲投入与产出的。许多地方和企业千方百计争项目争投资,形成摊子大、战线长、项目多、建设资金相对不足的局面。不少项目开工后,不能按正常工期一鼓作气建起来,建成后生产单位接过去,又没有能力向国家返还资金。
  以1990年的拨改贷为例,有色基建投资中拨款只占1.6%,国家低息贷款占7%,其余全是银行的高息贷款,当时总公司和企业根本没有能力担负项目的资本金。资金由以往的全额拨款变化到以贷为主,生产企业、设计和施工单位的思想观念一时很难转过来。有的设计单位做可行性研究,只要给钱一律可行;只要生产企业提出要求,往往同意一再增加预算。有的施工单位只图揽活儿,项目愈多愈好,只撒网不收网。有的设备制造单位粗制滥造,更缺乏良好的售后服务,设备投产后常常不能正常运转。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体制的弊端,所以总公司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较早地在全系统实行了生产企业的业主负责制来改革投资体制。具体做法是,由总公司授权业主对设计、施工和设备制造等单位实行招标,撤销原有的独立施工建设指挥部,由业主负责贷款和还款。这项改革的阻力很大,但我和党组特别是分管基建的副总经理态度坚决,下面只能照办。


  发展铅锌铜奠定行业基础
  中国工业报:您和您的团队提出的“优先发展铝、积极发展铅锌,创造条件发展铜”的发展规划,深刻影响了今天有色工业的发展,也为现在有色金属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背景是什么?
  费子文:优先发展铝、积极发展铅锌,创造条件发展铜,根据市场需求发展有色金属的方针,在总公司成立前后已经大体确定,后来又加以修改和完善。这是根据国家和市场需要、国内矿产资源状况、现有企业布局,和行业发展的外部条件等来制定的。
  当时,我国铝的人均年消费量只有0.5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日本的1/40,美国的1/50。在十几年的410.28亿元的基建投资中,铝工业为179.1亿元,占43.65%,为各品种的第一位。新增氧化铝能力194万吨,电解铝60.5万吨,铝加工21.3万吨。除扩建了原有的郑州铝厂、山东铝厂、贵州铝厂、青铜峡铝厂、华北铝加工厂、西南铝加工厂外,还新建了山西铝厂、中州铝厂、白银铝厂、青海铝厂和平果铝厂等。这些项目都是成功的。


  技术改造战略的成功实现
  中国工业报:在提出对具体矿产品种支持的同时,技术改造也被总公司列入优先发展的范畴。据了解,自总公司成立起的十几年时间里,技改投资累计达到544.06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57.01%,极大增强了老企业的活力。当时选择在技术改造上下功夫的出发点是什么,又是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的?
  费子文:总公司直属的150多个生产企业中,不少企业由于装备和工艺落后不能达标达产。如果对某一个或几个工序中的薄弱环节加以技术改造,就可以达产甚至大幅提高生产能力,这些改造往往花钱少见效快。如葫芦岛锌厂的锌产量由6万吨增加到14万吨,只花了2.2亿元,西北铅锌冶炼厂新建15万吨锌项目则需要9亿多元。山东铝厂的氧化铝由35万吨增加到50万吨,只花了1.37亿元,而山西铝厂新建20万吨氧化铝项目花了8.5亿元。
  当然,从有色工业的全局看,必须逐步建设一些新项目。有的新项目是为了给以后扩建打基础所以需要多花一些钱,但新项目和老厂改造的投资不能作简单比较,要实事求是。而在扩大生产能力的过程中,优先从老厂着手无疑是正确的。
  在技改和基建项目陆续发挥作用、总公司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各企业同心协力,以及改革开放形势带动的共同作用下,有色产量在1992年达到299.2万吨,比原定1994年达到300万吨的目标提前了两年,实现利税则迟后一年,即在1995年达到95亿元。


  风口浪尖上的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工业报:1988年末,公司党组正式提出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总公司内部逐步形成三级管理、三个中心的经营管理体制,您和您的团队又一次站在了改革的风口浪尖,对于这次管理体制改革是怎样设计的?
  费子文:提出这个设想有四个针对性:一是改变总公司对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实行集中管理的传统做法。实践证明,总公司没必要什么都去管,既管不好也管不了。二是加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当时有的企业不经批准将大笔资金向外投是不允许的,因为企业并不是投资主体。三是明确指出联合企业和独立大型工厂下属的工厂矿山或分厂,哪怕规模再大也不是法人,纠正当时在“权放基层”的名义下企业利润中心的多元化,出现上百个银行户头的混乱现象。四是指出今后总公司不能继续保持150多个生产企业的户头,必须进行优化组合,直到几十个甚至十个左右。这样,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提高了,总公司缩小了管理幅度,工作效率和活力必然增强。
  之后,总公司守住决策和投资中心这个底线,大事请示国家,许多经营上的权力下放企业。企业向外自行投资的现象有所收敛,但仍未完全杜绝。企业下属单位的生产成本中心确立了,但企业集团的组合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总公司的管理幅度还是很大。这个构想曾发挥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也广在有色系统中流传。
  1993年,党中央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指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现有全国性行业公司要逐步改组为控股公司。”总公司抓住这一契机,于当年末正式向国务院呈送了进行控股公司试点的申请报告。报告同时提出,筹建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使总公司政企分开。
  我离开总公司后得知,国务院曾一度批准有色总公司试办控股公司,但后来由于其它原因夭折了。而三个层次、三个中心的管理体制改革,和两种资源、两种资金、两个市场的利用,则牵涉到总公司内外的种种因素,虽然有所进展但未能完全实现最初的设想。

[1] [2] [3][4] 下一页

责任编辑:kitt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