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策划—“走出去”:先行者之思(上)

2012年06月14日 8:25 1063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记者手记:


走得出,还要走得好

  近年来,我国资源型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打造世界一流的矿业公司作为发展战略,国际矿业市场就常常活跃着有色企业的身影,并屡屡有所斩获。
  因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表现亮丽,包括中国五矿、中铝公司、中国有色等央企以及铜陵有色、中金岭南、有色地调中心等企业的名字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中国五矿对OZ公司和Anvil项目的收购;中铝公司与力拓集团联合开发优质铁矿,收购老挝矿产资源公司;中国有色集团建设赞比亚谦比希铜矿、蒙古国图木尔廷敖包锌矿、缅甸达贡山镍矿……有色企业参与全球矿业市场的热情高涨,他们站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以更加娴熟的经营方式、丰富多样的收购模式参与全球矿业资源的重新配置。
  一个个经典案例,增强了企业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改变着国际企业和外国政府对中国企业的印象。
  当然,海外并购这条路对于每一家有过“走出去”经历的中国企业来说都并非坦途,在一次次与国际矿业大鳄的角力中,有色企业积累了跨国经营的经验,也收获了失败的教训。恰是这样的经历,让企业在得失中反思,在反思中积聚前行的力量。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步伐开始提速。有数据表明,2009年是全球金融危机最深重的一年,在全球的跨国并购下降56%的情况下,中国公司的海外并购却同比增长了90%。
  这样高的增速,自然引来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目光,触动了项目所在国敏感的神经。这其中,既有欢迎和支持,也有“中国威胁论”等批评甚嚣尘上。
  “走出去”,需要智慧;走得好,尤为不易。
  中国企业海外开发肩负责任、造福一方,有事实为证,但也有这样的报道偶见诸报端:由于忽视企业责任、疏于项目风险,中国海外投资承担了很多骂名,甚至引致反华情绪的产生。
  为此,专家提醒,我国企业“走出去”要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与国内投资经营相比,海外投资本身就面临着一系列独特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法律风险等,同时还面临着跨国、跨文化整合与运作的风险。
  “走出去”的企业,要增强风险意识,知己知彼、有备无患。并应考虑法律障碍,要脚踏实地、量力而行。
  不仅如此,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也应当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企业不仅仅要赢得市场,更要融入当地文化、赢得人心和尊重,这也是每个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由于国际化经验不足,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 [2] [3] [4]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