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铜矿大国”的危机
2012年05月11日 10:56 11198次浏览 来源: 《环球》杂志 分类: 重点新闻
“如果有一天铜矿枯竭了,这座城市的经济就存在着崩溃的危险……”
科金波人有句玩笑话,“来这里的人不是旅游的,就是采矿的。”
科金波,距离智利首都圣地亚哥300多公里,100年前只是个港口城市,自从洛斯贝拉幕布雷斯铜矿被发现后,掘金者蜂拥而至,公路、桥梁、通信、水电等基建迅速跟上,采矿、冶炼、物流、医院、学校、零售等技术和消费服务一应俱全。
智利,世界上领土最狭长的国家,被誉为“地球的裙边”,太平洋板块和南美洲板块经过数亿年的俯冲碰撞,催生了地球上蕴藏最为丰富的铜矿层,也为这个天涯之国带来了无尽的财富。自18世纪末叶当地人从孔雀石中提炼铜矿至今,智利已经成为全球铜矿储量最丰、产量最大、出口最多的国家,被誉为“铜矿之国”。
在智利,一个铜矿的发现,如同播下一粒城市的种子。
但对铜矿的过度依赖,也使智利面临不可持续的发展危机。
“铜,就是智利人的工资”
“打死也不会回到该死的地下铜矿。”在智利北部圣何塞铜矿发生垮塌事故一周年后,获救的矿工洛沃斯对《环球》杂志记者说。
另一位矿工马里奥·戈麦斯,由于长期从事铜矿开采,现在已经患上严重的矽肺病在家休养并接受政府的医疗补助。他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说,这与长期在地下铜矿工作的经历有关。他表示,尽管无法工作了,但他会现身说法把保护自身安全的常识传授给年轻的矿工。
铜,渗透到智利人的日常生活,或喜或悲。
在这个国家,铜无处不在。智利国营铜业公司大楼,铜红色成为内装的主色调;国会大楼,铜质扶梯、吊灯和大门处处透着厚重的光泽;在圣地亚哥的街头,泛着铜锈绿的城市雕塑随处可见,智利人家中,铜盘、铜壶、铜盆、铜杯和工艺品更是千姿百态,总之,铜器之于智利人好比中国人喜欢瓷器。
据统计,智利人每创造5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有1美元与铜矿相关;智利每出口5美元商品,其中3美元是铜产品;智利经济增速如果达到5%,那么铜业的贡献率在70%……
曾经主导铜矿国有化改革的智利前总统阿连德这样说:“铜,就是智利人的工资。”
智利的铜矿资源主要集中在北部。从首都圣地亚哥向北,绵延3000公里是荒无人烟的沙漠,一条5号公路孤零零地延伸着,把科金波、科皮亚波和安托法加斯塔三大矿业城市串联起来,如同连接着三个心脏的巨型动脉,滋养着智利北部的矿业经济。当地人经常说,“上帝是公平的,给了我们荒漠的同时也给了我们红色的金子。”
距离科金波20公里的地方是著名的海滨度假城市拉塞雷纳,和喧嚣的科金波相比,这里安逸宁静,沿着海岸线修建的小别墅一栋挨着一栋,城市的中心是一座豪华的购物中心,从科金波地下矿层流出的财富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当地官员介绍说,绝大多数拉塞雷纳的住房都是退休矿工购买,这里的经济主要靠矿工的退休金支撑。
在智利,矿工福利待遇很好,月工资能拿到2000多美元,除此之外还有年底分红。但是由于多数矿区位于荒漠,生活必需品和基础服务主要靠外部供给,物价水平也很高。此外,矿井下劳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生活枯燥,加上污染比较严重,有人因此患上肺结核或矽肺病,很多人选择干上几年就改行了。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