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转型升级入快车道 新型制造业成看点
2012年02月27日 10:52 5463次浏览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分类: 相关新闻
国务院于2012年年初正式发布《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目前已进入到必须以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把整个工业作为规划对象,并由国务院发布实施的综合性中长期规划,也将是“十二五”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行动指南。
转型,即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升级,即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
而工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无疑将给A股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并引发波澜壮阔的财富再分配行情。
“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转型升级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投资者又该如何在财富再分配的过程中发现优秀的企业,抓住投资机会?本期圆桌邀请专家作出深度解读。
嘉宾: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企业发展专家委员 金思宇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史 炜
上海新泰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桑东亮
产业转型战略
记者:劳动力成本上升是近年来传统企业遇到的普遍问题,由此带来的竞争力削弱在所难免。作为传统产业,应当如何应对即将失去的“人口红利”?
桑东亮: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是人口拐点出现的原因,而人口拐点的出现是人口红利消失的原因。最直接的证据,是“用工难”在中国的蔓延和制造业人工成本在成本构成中占比的持续提高。
人口红利的消失对制造业的影响主要是竞争力的下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发达国家制造成本差距的拉近,失去部分高端产业的竞争力,因为这些产业可能因为劳动力成本的考虑将产业转移到本土,比如去年出现的美国制造业回流现象。二是具备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欠发达国家优势凸显,开始蚕食制造业对中国的意向投资并可能引起某些低端产业的转移。
应对的方法其实很明确,就是对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用附加值的提高对冲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金思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以年平均9.7%的速度持续30多年增长而不衰,尤其在国际金融大危机之下仍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的9.27%。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得益于“人口红利”,它所依赖的增长方式是使用低的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和低的环保成本,来推动大量的资源型产品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的出口。
但是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的发展时期,电价、成品油等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将继续推进,国内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日益提高,舆论监督不断加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日趋严重,企业单纯的规模扩张空间有限,经济效益不断摊薄。企业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形成的“竞争优势”,非常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或复制,竞争更趋于同质化。国内消费和需求结构转型升级,对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新的条件下,中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产业转型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就拿中央企业来说吧,它们大多分布在传统型产业,虽然在“十一五”期间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的看来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还比较低,很多企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待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核心目标,中央企业要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企业发展向内生性、包容性增长和集约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型,不断提高企业效益和发展质量,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