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一五期间铝型材产业发展
2011年09月23日 16:20 781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铝资讯
中国铝加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成就,表现在铝加工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技术装备现代化程度显着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取得进步,但是与世界铝加工强国相比,有些方面差距还很大。总结“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在铝加工业界的努力下,我国铝加工业必然由大向强转变。
“十一五”铝加工业发展成绩斐然
2000 年,我国铝加工材总产量只有200 万吨,2010 年达到2026.05 万吨,是2000 年的10 倍。“十一五”期间,我国铝材产量同比平均增幅29.75%。就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2008 年和2009 年,中国仍实现了全球唯一地区的高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国铝加工产业取得多项重要科技成果,从而推动了产业升级和新产品开发。在技术进步推动下,过去我国自己不能解决、长期依靠进口的大型工业铝型材、电解电容器用0.00 5MM 以下超薄铝箔材以及高精铝板带(包括冷连轧罐料,PS 版基,箔材毛料等),基本上都实现了国产化。
“十一五”期间,铝加工业代表性新产品有罐料用热连轧薄宽铝带料,0.005mm 以下电解电容器用超薄铝箔。科技攻关和新产品研发取得重要进展。代表项目有:大型中空高强工业铝型材。“十一五”期间,我国铝加工产业其他科研成果还有:军用铝合金材料研制;大型铝合金型材挤压成套工模具研究开发与生产应用;高性能铝及铝合金晶粒细化剂等。我国已经建成多机架热连轧生产线5 条,还有多条生产线在建。这些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高精铝板带材的生产能力。大飞机项目所需宽厚铝板以及一些特殊性能、特殊规格铝合金材,国家也都做了统一部署,研制工作正按计划进行。
目前铝加工在建大中型项目近百项,总投资近2000亿元。其中,在建平轧材项目50 多项,总投资1100 多亿元;在建挤压材项目40 多项,总投资800 多亿元,大多数是工业型材,代表性项目有辽宁忠旺集团大型挤压材项目等。
在产品结构方面,铝加工材中高精度板带箔材和各类工业铝型材比重正在增加;在技术结构方面,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的短流程连续铸轧工艺正在推广,二人台式片块轧机已全部退出市场;铝加工发达程度的地区差距在逐步缩小,除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外,中西部地区的铝加工产业正在崛起。
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产业集中度在不断提高。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介绍,目前我国铝型材、板带材、箔材等均已出现了一批有规模、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企业。工业铝型材代表性的生产企业有:辽宁忠旺、吉林麦达斯、山东丛林、山东南山、福建南平等。铝板带材代表性的生产企业有:中铝西南铝、中铝东北轻合金、南山轻合金、河南明泰等。铝箔材代表性的生产企业有:厦门厦顺、杭州五星、常熟铝业、昆山铝业、等。铝材研制上,承担我国铝材新产品开发研究以及国防军工任务的代表性企业有:东北轻合金、西南铝、西北铝等。铝加工装备研究设计加工制造代表性的企业有:中色科技、涿神公司、西安重机、太原重机、上海捷如等。作为致力于交通运输领域等高附加值铝型材产品生产的忠旺集团,于2002年订制了一台全球最大的125MN铝合金双动铝挤压机,引起全球铝型材行业的广泛关注。随着未来两年内高达21台75MN以上全球领先的大型挤压设备的相继投产,忠旺集团无疑将成为全球拥有最多大型先进设备的工业铝型材研发制造商,且遥遥领先于其全球主要竞争对手,产能位居全球第一。
国内铝加工差距主要体现在技术方面:
1.加工技术和工艺相对落后,高精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即使依靠进口提高装机水平迅,但仍然难产高精度产品。
2.产品的质量控制体系及质量检测技术差距较大,国外在质量监控方面已完全实现了现代化、自动化和信息化;
3.装备和工器具的设计制造水平还较低,目前全行业装机水平已相当高,但高精度设备和控制仪表主要还是靠进口。
4.最主要的差距在于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由于在高精产品研发方面严重滞后,我国长期以来出口中低档产品而进口高精度产品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