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塑化剂、毒餐盒到铝箔快餐盒的推广
2011年06月07日 8:55 15442次浏览 来源: 全球铝业网 分类: 铝资讯 作者: 成元
积极推广绿色产品铝箔餐盒
尽管铝箔有那么多的优点,但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却举步艰难。我们可以从铝箔的人均消费量这一统计数字来看,目前欧洲人均铝箔消费量为1.5千克,美国为1.6千克,而我们中国仅为0.6千克。从中一是揭示了中国铝箔消费量太少,二是揭示了我国铝箔消费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及巨大的潜力。而铝箔制品将是铝箔消费的新市场,包括铝箔餐盒、烧烤和冷冻食品铝箔器皿、保鲜铝箔容器、微波加热用铝箔盘和毛巾托、蛋糕托等各种铝箔盘托,以及食品保鲜铝箔、酒店用箔、家用炉灶铝箔垫等等。如果上海及全国各大城市能推广使用铝箔餐盒,将形成一个巨大的铝箔消费市场,可以大大拉动国内铝材消费。
目前我国铝箔餐盒使用较为广泛的是航空食品、少数家庭和大型连锁蛋糕店。主要用途为食品烹饪、烘烤、冷冻、保鲜包装等。其优点产品重量轻,产品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以为相关部门公认。但是铝箔餐盒却难以走进寻常百姓家。目前市场上使用的,仍然以塑料餐盒为主,也就是聚苯乙烯餐盒。据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的调查数据,中国每年要消耗150亿个一次性餐盒,其中90%以上是塑料餐盒。经检测,这些一次性餐盒的“合格率还不到一半”,这意味着每年有70亿个“毒餐盒”在社会上“作恶”。“毒餐盒”在装盛热汤水或温热食物时,容易“放毒”,受热就会析出的双酚A、苯乙烯单体、二聚体、三聚体毒素,人体如果长期吸收,会对人的肝脏、肾脏造成伤害。
既然如此,为什么铝箔餐盒不能很好地推广呢?
相对于塑料餐盒成本较高是重要原因之一。据了解,聚苯乙烯餐盒成本仅几分钱,而一只20 克重的铝箔餐盒售价为0.80 元,即使减去回收价格每只0.22 元,每只铝箔餐盒的实际价格也高达0.58 元,是聚苯乙烯餐盒的数十倍。
我们认为,这里算的仅仅是一笔经济帐,而且是一笔非常不完整的经济账。我们绝对不能因为价廉而使用有毒的东西,给自己来一个慢性自杀。
我们推广使用铝箔餐盒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铝的“可循环应用”的特性。“可循环应用”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于铝箔餐盒回收再利用率较高,对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可循环应用”是铝的重要特性。一般情况下铝的循环再生可多达二十五次,使用寿命长达二三百年,而且再生铝的生产能节省大量的能耗。生产一吨电解铝平均需要用电14500千瓦/小时,而每生产一吨再生铝只占生产每吨电解铝用能的5%,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生产电解铝减少90%以上。除此之外,相比 “白色污染”所造成的地质变化,铝质餐盒置于土中两到三年就可风化,并且不对土地形成持续伤害和植入式性质改变。
事实上对于使用成本问题,通过配套的加工设备也能改变现在价格过高的情况。如果生产规模一天达到一万只以上,则可降低房租、人力及能耗,基本上可以消化部分高出的成本。由于铝箔餐盒的回收还能享受政府补贴,因此综合成本并不比塑料餐盒高。
所以,关键还是观念问题。如果从“珍爱生命”这一角度出发,推广应用铝箔餐盒就好办得多了。
已有专家呼吁,大力推荐绿色铝箔餐盒是一项社会工程,它的推广需要得到相关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或立法,规范餐盒生产领域、消费市场及回收利用体系,通过经济手段等支持构建铝箔餐盒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全社会使用绿色餐盒,共同构建 “低碳”生活。比如,可以根据行业的特点,先从铁路、学校、饭店等大量使用饭菜包装盒的行业推广铝箔餐盒的使用;并通过媒介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 “白色污染”危害的认识,改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的消费习惯。
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城市生活也越来越受到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威胁,同时又受到了诸如塑化剂、毒餐盒的人为的伤害。我们应当重视作为“节能、环保、可再生” 的铝的开发和应用,这将更有助于人们实现“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更有助于创造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
从推动循环经济上看,我们应该鼓励大量使用铝及铝合金的材料和铝箔制品,限制某些循环率低的材料的使用,清除一些有害于人类的带毒产品。这对资源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保证人类健康生存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