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投资猛增 中国企业“走出去”风险加剧

2011年03月23日 10:7 1339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抄底”心态泛滥 我海外投资须防急功近利
  “并购之前,资金并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并购之后,中国企业除了钱却似乎很难拿出更有价值的东西。”

  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严重不足
  不少企业对并购整合的理解还停留在买设备、买厂房、买技术的阶段。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汪段泳说,我国不少企业对并购整合的理解还停留在买设备、买厂房、买技术的阶段,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抄底”心态泛滥。
  “并购之前,资金并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并购之后,中国企业除了钱却似乎很难拿出更有价值的东西。”汪段泳说,这说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存在较大缺陷。对于企业而言,实施跨国并购也不仅仅只是把规模做大,还在于优化资源结构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市场结构,这才是跨国并购的终极目的。
  他还认为,当前中国“走出去”的企业,突出问题表现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严重能力不足,特别是在组织文化整合和人力资本整合方面,中国企业与国际行业领先者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客观存在使得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也需要承担更大风险。
  中国财经大学中国银行(601988)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不能以纯粹投资的角度来看待“抄底”,企业想要真正并购成功一定要建立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但实力除了资本之外,还包括自身的公司治理水平、经营水平等必要因素。国外的一些金融机构亏损较多,如果中资机构投资的话首先要动用资本金补亏,但从国际经济调整的时间来看,即便这些机构将来可以转好并出现收益,至少也得经过好几年。
  汪段泳表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普遍缺乏战略规划,主要表现在:一,只考虑价格和易得性,而不考虑投资目标与企业整体发展目标是否相符;二,没有制定长远的商业计划,对收购目标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明确;三,对投资目标的事前尽职调查不充分,导致没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风险;四,交易之前没有充分考虑整合计划,致使交易之后整合失败。

  应鼓励分散投资领域
  中国境外投资的国家或地区分布的多元化、行业分布的多元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才能够有效地化解地区集中、行业集中的风险。
  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苗迎春认为,当前我国政府在海外投资的法律保障方面缺乏统一的、稳定的、权威的立法,管理上政出多门,部门间职能交叉、内容重叠,这会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率;在具体鼓励和保障政策上,虚多实少,缺乏具有实质内容的具体政策;在服务保障体系方面,政府不能充分利用调动资源的优势以解决市场上的信息失灵问题,也没有能很好地参与到跨国投资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来;政府在相关产业政策上没能对企业提供正确的激励机制。
  汪段泳说,中国企业“走出去”对于促进企业内部改革、改进治理结构、打造具备全球运营能力的跨国公司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的“走出去”战略偏重于强调国家资源安全保障政策,导致投资明显地向着能源与矿产资源方向倾斜,而这些领域与品牌开发、销售渠道拓展和培育创新能力关系不大,可能导致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采取各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而不是基于战略思维规划投资行为。
  专家因此建议,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鼓励分散投资领域。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研究总监郭继丰认为,中国境外投资的国家或地区分布的多元化、行业分布的多元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才能够有效地化解地区集中、行业集中的风险。
  苗迎春指出,要避免海外投资风险,必须加强对投资国政治形势的跟踪和评估,一旦政治风险增大,要及时与东道国政府沟通,阐明风险发生对东道国的弊害,获得谅解与支持。同时,要引导企业购买与防御政治风险有关的保险,将政治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降低和转移政治风险。

[1] [2] [3] [4][5]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