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投资猛增 中国企业“走出去”风险加剧
2011年03月23日 10:7 1339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重点新闻
高位进场埋下投资隐患
国际投资银行往往采用这样的操作模式:在购买我国金融股权前,国外投资银行往往先大肆唱空中资银行和中国股市,同时利用资讯评级机构压低我国企业评级;然后利用国内企业急于脱困的心理,以较低的代价、较佳的时机获得中资机构的股权。
当前,我国企业往往在高价位进入国际市场,买到“天价”,或者冒险进入风险极高而自己又不熟悉的投资领域“买的时候不知道有多贵,卖的时候不知道有多便宜”的现象常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配套的投资咨询、评级等配套机制没有跟上,而国内又缺乏相关的国际投资顾问服务、法律咨询服务。
北京君投资本管理中心首席投资官彭俊明介绍说,国际投资银行往往采用这样的操作模式:在购买我国金融股权前,国外投资银行往往先大肆唱空中资银行和中国股市,同时利用资讯评级机构压低我国企业评级;然后利用国内企业急于脱困的心理,以较低的代价、较佳的时机获得中资机构的股权。这一操作模式的成功相当程度上归功于其入股前贬低的舆论准备和随后上市承销的定价垄断。
而我国企业对国外投行设计的金融产品以及衍生品却研究不足,在进行套期保值管理时,很难判断标的资产价格的未来走势,缺乏国际金融投资分析经验和衍生产品风险管理和定价能力。在进行国际投资时,只能过度依赖评级公司的信用评级和国外投行的研究报告,以致被套牢于结构化衍生产品。
浙江一家服装企业的负责人介绍说,现在中国很多企业走出去的意向很强烈,但是缺乏对当地国家的了解,显得不知所措。而中介服务机构正是要为他们提供相关信息。好的中介服务机构应该要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机构,能熟悉各个国家的国情特点、法律法规、投资政策及行业发展情况等,能为企业提供一切相关的信息,使企业有全面的了解。同时,中介服务机构还可以尽可能地为企业提供当地国家的人脉资源,使企业减轻投资风险。
造成海外资产盈利能力较弱的原因有很多,汇率风险、政治风险、安全风险等多重因素均制约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特别是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和美元走软的背景下,不少企业面临的汇兑风险也越来越突出。彭俊明举例说,2008年12月初,中信泰富披露在过去两年中分别与花旗集团、美洲银行、摩根斯坦利和德意志银行等13家金融机构共签下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因澳元兑美元大幅下跌导致其澳元累计认购期权合约损失约180亿港元。
此外,对当地法律规范不了解也可能导致签订很多项目时对成本估计不足。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投资的磁铁矿项目,最初的投资计划是42亿美元,但现在对外公开的投资预算已经增加到52亿美元了,主要就是由于澳大利亚政府不允许中信泰富引进我国劳工,导致人力成本大增。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