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新能源汽车的成都制造

2011年03月07日 10:0 548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吉利汽车、重汽王牌、成都客车……作为成都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产业工业体系近年来逐步完善,集群效应初现。
  在汽车产业的跨越发展浪潮下,有10辆车的征程却彰显成都深远的战略眼光——
  2010年,成都首批10辆纯电动公交车投入使用,行驶总里程13.5万余公里,累计运送乘客68万余人次,平均能耗约为1.7度电/公里,共节约柴油11万余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8吨。
  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这是五年后的成都。
  成都波澜壮阔的“十二五”产业蓝图,底色中有一抹绿色正在涌动:到2012年,成都将共有行驶在大街小巷的330辆公交车、100辆出租车、380辆市政专用车、220辆公务车,属性标注为“成都造”新能源汽车。


  战略抉择
  点燃成都新能源汽车引擎
  2009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着力培育自主品牌,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掀开了产业发展的大幕。
  比肩东部沿海城市、发达国家的汽车重镇,成都随即出台《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站在了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同一起跑线上。
  发展新能源汽车,成都有独特视野。“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需要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作为支撑,尤其是发展‘双高’中的低碳产业。”成都市委常委刘超说,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实现成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成都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经济壮大和节能减排的题中应有之意。
  推动产业发展,成都有厚重的实力:电动汽车生产所必需的总装集成、电机、电池等环节,在成都经济区域内便能完成资源整合。市内若干整车企业具备较强总装实力,周边乐山、自贡、内江拥有较强电机生产能力,成都有机所掌握锂离子电池生产核心技术,四川宝生公司镍氢电池产品在行业领先。
  领跑新兴行业,成都更有稀缺的资源:制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离不开稀土和碳酸锂,而四川稀土资源储量和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另一种资源是私车第三城的消费习惯:偏好微型车、看中低使用成本,消费能力符合电动汽车先期性价特性。
  站在新起点,成都顺势点燃一把将机遇转化为现实的火焰。
  2010年3月,《成都市工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2010)》发布,电动公交车、电动汽车电池、电动汽车充换电系统等赫然排在首页。
  为撬动生产企业对市场拓展的信心,《成都市电动汽车产业化行动方案》指明了方向:到2012年,在公交、出租车、旅游观光、绿化、市政、环卫、城市管理等行业、领域推广应用电动汽车千辆以上,培育和引进电动汽车整车生产龙头企业1—2户、动力电池生产龙头企业2—3户、电机及控制系统生产龙头企业1—2户,形成年产电动汽车整车2万辆、动力电池3亿安时、电机及控制系统2万台(套)以上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