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士警示新能源汽车行业需防风险
2010年12月02日 8:52 5763次浏览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蔡敏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有人预测:“这是一个未来十年内最具发展前途的行业”。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者,新能源汽车整条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极具“钱途”,人人都想从这个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这似乎足以解释一些省份为何“一夜之间”冒出数十家企业来“抢夺”新能源汽车这块蛋糕。但前不久在合肥召开的2010中国风险投资与科技金融论坛上,一些风险投资人警示需要防止产业泡沫。
记者日前在采访一些企业界、投资界人士及有关专家了解到,这一行业并非想象中容易,没有经过扎实调研就蜂拥而上,无论创业,还是投资,都将可能面临很大风险。
中国新能源汽车需明确产业定位
日前,在深圳召开的电动汽车大会上,一款小巧别致的电动汽车吸引了很多观众:它只有两个座位,一次充电可行驶100-150公里,而售价只要2.98万元。据介绍,这种电动车具有低速、低价、集中充电等优点,适宜近距离行驶,主要以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的中老年人、年轻职员及摩托车车主为潜在购买对象。
“在未来10年或者更长的一段时间内,把我国的电动车定位在‘较低的活动范围’上会比较实际,这也是行业内部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教授说。
据王秉刚介绍,由于目前电池技术的限制,电动车在性能上要达到燃油车的水准尚有一定差距。“现有的电池太重、又太贵,如果想让电动车达到目前中档轿车的水准,成本至少要在30万元以上,而这又不是一般家庭所愿意接受的。”
根据科研机构在国内外各大城市所作的调查,多数人平均每日出行距离在50-60公里以内,基本以短途为主,仅在周末会有长途旅行。王秉刚说:“以目前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可行驶的里程来算,基本可满足绝大多数驾驶者的日常需求。”
然而国内还有一种看法则认为“纯电动车要做就做中档以上”。对于这种观点,业内一些专家指出,这是由于一些汽车厂商片面追求中高档汽车的高利润,以及消费者被“汽车象征身份”等观念误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之路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找到真正的市场需求。
麦顿投资创始人邱立平认为,把目前中国的电动汽车定位在“出行的代步工具”最为合适。电动车和我们现在有些人开的奔驰、宝马不同,不能简单把它们和这些高档轿车混为一谈。电动车的概念源自节能减排、低碳生活,而不是为了虚荣心取悦消费者。
奇瑞公司副总经理袁涛说,目前国内电动汽车小型化、轻量化是主要的方向,也更符合国情,如果定位不清,不利于行业产业化发展。
王秉刚分析,在现阶段,让电动车全面取代燃油车是不现实的。但至少在目前的低端车市场,电动车大有可为。“以目前的电池技术水平,这样的定位是最为理性的。只有真正使电动车做到产销对接,才能早日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