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铝产业面临挑战 亟待政策助铝企渡难关

我国再生铝产业面临生死劫

2009年03月03日 9:44 752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铝资讯   作者:

  3月3日消息      业内专家认为,为加快我国铝工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使再生铝这个新兴产业免受灭顶之灾,加快政策扶持已成当务之急。而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审议并原则通过的有色金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加快建设有色金属再生利用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业内人士期待,再生铝产业扶持政策细则尽快出台,帮助再生铝企业渡过难关。

铝工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再生铝
  发展再生铝产业已成为我国铝工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可以从根本上实现铝工业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
  北京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兴利对记者说,我国每生产一吨电解铝需耗氧化铝1.9吨,电1.45万度,并排放出污染严重的氟化物。近年来我国电解铝行业耗电占到了全国发电量的5%左右,节能减排压力巨大。而以废铝为主要原料生产再生铝能耗仅为电解铝的3%,废弃物排放也减少95%以上,并可多次循环利用,具有能耗低、排放少、工艺流程简单等优异性能。
  随着电解铝快速发展产生的能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我国铝消费应由主要依靠电解铝转变到依靠再生铝的轨道上来。2007年我国再生铝消费只占铝总消费量的22.9%,而全球这一比重在50%以上。到2020年,我国再生铝所占比重若提高到60%,每年可节约铝矿石3640万吨,节电1365亿度,节水9100万立方米。

再生铝产业发展面临生死考验
  2008年我国再生铝产量达270万吨,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抗风险能力脆弱,国际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这一新兴行业。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最近的一项调查,由于国际铝价去年9月份以来暴跌,国内再生铝企业半数以上停产关闭,中铝青岛轻金属公司、上海新格有色金属公司、浙江力士达铝业有限公司和江苏太仓怡球金属公司等主要企业均遭受重创,企业流动资产缩水近半,正常经营异常艰难。仅在2008年9月10日至12月20日的三个月中,进口废铝由原来的每吨1755美元下跌为815美元,下跌了46.4%。据测算,再生铝行业亏损高达38亿元人民币。由于大多数企业订单没有落实,2009年再生铝产业将面临生死考验。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秘书长王吉位介绍说,自去年10月份以来,国内不少企业因停产或为了减少损失而停止原料进口,一些企业即便是货到港口也不接货,出现多起毁约事例,爆发了一场信用危机,给中国再生金属产业在国际上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导致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来的废料采购网络优势化为乌有。而印度、越南等周边国家则乘虚而入,宝贵的资源就此流入他国。
  中铝青岛轻金属公司采购经理张凤炳说,自2006年二季度以来,废铝优势逐步减弱,国内原铝与国外废铝的差价基本上在3000元/吨以下,其中有近半时间在2000元/吨以下。受金融危机影响,废铝供应商普遍存在惜售倾向,来料加工业务(再生铝行业主要产销方式之一)量及价差已大幅缩水,国外合金产品与废料价差已由650美元/吨急速降到200美元/吨左右,降幅高达69%,导致废铝冶炼利润空间大大减少。
  刘兴利说,目前我国70%以上废铝资源依靠进口,而全球高达85%的废铝资源在发达国家。这些资源主要遍布在城市,比从矿山开采更容易获取,生态环境成本也更低。从资源储备的角度来看,由国外进口废铝,其意义要比回收利用国内资源大得多,更比进口氧化铝要环保和经济实惠得多。
  但当前我国废铝进口环节费用过高,不利于企业进口海外废铝资源。上海新格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宏伟向记者反映,与韩国、越南及我国台湾地区相比,我国进口环节费用偏高,大大影响竞争力。目前,我国对进口的六类废铝在境外实施装货前检验,此检验由国家质检总局下属的境外商检公司办理,每票检验费用高达150美元。同时,废铝到港后,各种名目的查验费用居高不下,导致进口废铝的检验费用每吨高达30至50美元,比其他国家高出两倍以上。虽然利用再生铝较电解铝具有巨大的节能减排优势,但与此相比进口氧化铝既不需要双重检验,检验费用也不到废铝的1/5,从客观上来讲并非鼓励再生铝企业发展。由于再生铝生产增值幅度较小,正常行业利润率仅为2%至3%,过高的通关查验等费用导致我国一些再生铝企业外迁。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刘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