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清远:再生金属产业在金融海啸中突围

2009年01月04日 11:6 491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铝资讯

      作者:郑开榜
      享有“中国再生铜都”美誉的广东省清远市,再生金属产业已有20多年的历史,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循环经济产业,成为当地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在今年的金融海啸中,这一产业中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在企业、商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正积极寻找突围之路。
       国际采购面临风险
      近几年来,清远再生金属产业获得迅猛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进口的废旧金属数量不断增加。目前有进口废旧五金配额的国家环保定点企业22家。综合利用规模企业超过150家,个体拆解户超过2500家,约有8万人从事该行业,2007年清远再生铜产量为60万吨,占全国再生铜总量的1/3。“从国际采购废旧五金、废电线电缆、废电机、废杂铜到进口、拆解加工、废铜和废铝回收和冶炼、电线电缆和铜铝制品制造,应该说清远再生金属产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回收、拆解、分选、熔炼和深加工体系。”清远市再生金属行业商会副秘书长杨舜介绍说。
      “风险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前端,即国际进口环节,”杨舜指出。22家定点企业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供应商签订长期合约,然后分月分批进行采购,签订合约、发柜、到柜,整个过程至少需要60天。“一般企业会支付20%的定金,柜到香港才付清余款。这种定金交易实际上放大了企业的资金运用杠杆。”
      冲击巨大前所未有
      2008年基本金属期货价格从顶峰开始暴跌,国际铜跌幅近六成,锌跌幅超过七成,铝、不锈钢和铁也下跌了近一半。库存贬值给清远再生金属企业带来了致命的一击。据商会的不完全统计,清远市整个再生金属产业在本轮金融海啸中损失超过30亿,几乎波及到整个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所有企业。据了解,截止到去年11月底,拆解回收环节的企业及个体户,20%已经破产,50%损失超过市值的一半,30%损失在1/3市值左右;下游深加工企业则一半以上已经停产,另外一半也减产50%以上。“金属暴跌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风险,企业一方面要处理前期的亏损,另一方面还要在流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重新组织经营活动。金属价格的重挫对实体经济的打击已经显现出来,企业的现有库存亏损巨大,大部分企业和个体户停产停工,现货交易几乎停止,很多在价格暴跌中没能及时防范的企业和个体户面对现在的困境不知所措。整个再生金属行业的打击也是空前的。”几乎天天都在与企业打交道的杨舜痛心地表示。
    突围之路:产业整合
    随着国庆节后大批货柜陆续抵达香港,在损失远远超过20%的情况下,企业大面积地选择了违约。“违约并不是失信,因为在合同里备注有‘买方违约将自动放弃定金’这一条。但违约可能会导致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断裂,因此,当地大企业不断邀请国外供货商来清远谈判,商讨共同承担损失事宜。”杨舜指出。这一做法获得了国外供货商的认可。“去年国庆节后,企业在国际市场鲜有采购,即使有也是现货套利,即点价买多少吨铜,企业库存就会马上卖出等量的铜。”中证期货金融期货部杨琨介绍。前期做过期货保值或库存不多的企业遭受的损失较小,有的在去年11月初通过购买到港的“违约货”补仓。从后来的行情走势看,这一行为反而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损失。清远再生金属行业的整合正在进行,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出现了强强联合。如进口企业与粗加工企业通过互换股份和交叉持股的形式完成了合并。金属市场是一个卖方市场,清远市再生金属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国外采购上,在国内市场上并不存在利益之争,因此形成了小企业围着大企业转、小老板们跟着大老板做的“扎堆”现象。当金融海啸袭来时,由该行业中较大的企业组成的商会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做出了很多努力。如组建清远市再生金属工程研发中心;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清远市再生金属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全面推进“三心一所”建设(即清远再生金属资讯中心,清远再生金属交易中心、清远再生金属分析检测中心和清远再生金属产业研究所)。通过种种努力,为企业进一步提供产业资讯、行情研判、投资策略、产业法律法规与政策咨询、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服务。此外,商会还向政府部门积极建议献策,呼吁在税收政策、资金和融资渠道上给予扶植。清远的企业对未来仍存有坚定的信念。他们说,金属价格降低了,虽然总产值减少,但是购买成本相应也降低了,总产量不会减少甚至会增加。他们团结一致、坚定信心,将金融海啸看成是一种行业洗牌和产业升级的转机。一旦产业回暖,调整充分与准备好的企业就能马上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