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河大山到千年铜都——一名云南学子的有色成长记录

2025年11月24日 11:16 5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先锋人物   作者:

521381
杨加念

我叫杨加念,来自云南德宏梁河县一个被群山环抱的村落。在加入中国有色集团这个大家庭之前,“有色金属”于我,还只是化学课本上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名词。如今,我已身着工装,站在中色大冶丰山铜矿的车间里,亲手捧起沉甸甸的矿石,真切触摸到了中国有色集团跨越山河的使命担当。

山那边的“中色曙光”

我的家乡梁河,曾是云南的一个深度贫困县。记忆里,山路蜿蜒,产业匮乏,年轻人大多背井离乡谋生计。我读书的动力很朴素,就是想走出大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2002年,中国有色集团把第一笔教育帮扶金送到了梁河。悠悠二十载岁月流转,中国有色集团的关怀就像一股温暖而持久的力量,持续改变着我的母校,也把一束光投进了我的心里。曾经略显破旧的校园,在中国有色集团的助力下焕然一新。宽敞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明亮的教室洒满知识的阳光,设施齐全的宿舍为学子们提供了舒适的休憩之所,丰富的图书如潺潺溪流,源源不断地注入我们求知若渴的心田。教室里安装的智能大屏,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窗口。学校的办学条件日益完善,师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承载着这份恩情,我下定决心发奋学习,成功考入大学,学习采矿专业,期待着用自己所学回报中国有色集团的关怀。

“有色”像一棵大树护佑我成长,我想带着所学知识走向她来时的地方。我记得刚毕业初入社会时的满怀期待,还有向中色大冶投简历时的忐忑。而面试通过时,父亲为我自豪的眼神,让我深深感受到身份的转变,由校园到职场,从大山到有色,怀揣梦想的少年,一步步踏上远方的征程。

初入铜都的“新手期”

2025年盛夏,我拖着简单的行囊,跨过山水来到丰山铜矿。一下车,湿热的空气、陌生的方言、嗡嗡轰鸣的机械,让我倍感茫然。

第一次下井时,在硐室等待铲车通过,发动机巨大的轰鸣震得我心跳加速,我攥紧了衣角,紧张得手心冒汗。带我的师傅章工看出了我的局促,拍了拍我的肩膀说道:“别慌,谁都是从新手开始的。只要你肯学,这里就是你成长的舞台。”

章工是个典型的老有色人,技术过硬,更有耐心,带着我一遍一遍介绍每一台设备,熟悉每一个操作流程。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让我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以前是图纸上看采矿,现在是图纸与现实的结合。看着手里的采场平面图,再走过它的一条条脉络,一种所学专业于现实得到反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淬炼”中“蜕变”

入职两个月后,我渐渐褪去了青涩,开始理解“中国有色”4个字的分量——它以实际行动践行资源报国的使命;也开始理解中国有色集团对家乡梁河的帮扶,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通过教育和就业“造血”,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有了安身立命、回馈家乡的底气。

在坑采车间,我与去年入职的学长共同编写车间的采购清单。每一项物资都要详细登记与申报,每一件物品都要配备单独的编码,从信息梳理、数据核对到逐级送审,每一道程序都有严格把关。这段经历让我真切体会到企业运营中环环相扣的协作机制。这些系统化环节由不同岗位的同事各司其职,又共同串联起一个完整的项目链条。而我,也能在这样的体系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细致工作中感受到企业的规范与职场的严谨,对这份事业的情感与敬意也随之悄然生长。

我庆幸自己生逢这样的时代,遇到这样有担当的企业。闲暇时间,我会给梁河的学弟学妹们介绍,告诉他们中国有色集团对我们的帮助有多珍贵,告诉他们在中色大冶的成长有多踏实。我知道,在公司帮扶的其他地区,还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人,正沿着这条“成长路”,把责任与温暖传递下去。

未来,我想在有色金属领域深耕,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也为家乡的振兴尽一份力——这是我的成长承诺,也是对中国有色集团这份信任与扶持的最好回应。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