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 大爱无疆 金川人的“热血”坚守
2025年11月24日 11:10 5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综合时讯 作者: 何智渊 李海英

2022—202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李娟
下午6时,整点的钟声余韵未散,街头人群熙攘,街口的公益献血车内已亮起暖黄色的灯光。随着下班人群从四面八方涌来,等候在献血车前的队伍中,渐渐多出几个醒目的“绿色”身影。他们脚步匆匆却神色平静,仿佛即将完成的不是献血,而是一项早已融入日常生活的“常规任务”。
他们并非英雄,只是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职工中最普通的一员,却把“展臂献血”这件事,从青涩年华坚持到鬓角染霜,一献就是十几年。
你觉得献血是“自我感动”?金川集团铜贵本部熔炼一分厂生产运营调度员李娟,轻轻翻开码放在抽屉里的32本献血证,语气平和却坚定:“也许我的血没被用过一回,但多一次奉献,就可能意味着一个家庭不会破碎。这种‘可能’,本身就弥足珍贵。”
你担心献血有害健康?金川集团铜贵本部熔炼一分厂合成炉工秦宪伟撸起袖子,露出胳膊上还带着淡淡青色的针眼,笑着说:“从第一次献血到现在,17年来,我体检报告上的血常规指标就从没掉过线。”
你说“工作太忙,实在顾不上”?金川集团采购供应中心物资保管班的韩菲,从半人高的采购清单里探出头,眼神明亮:“再忙也能挤出时间的,献血是救命的事,耽误不得。”
值不值?答案刻在心里
李娟献血证上能查到的最早记录是2007年。从2007年的第一本到2025年的最新一本,32本献血证整齐摞在一起,厚度不足10厘米,却承载着18年间的默默坚守。18年来,她累计捐献9200 毫升鲜血,这个量相当于两名成年人体内血液的总和。那些暗红色的封皮,有的已在岁月里微微泛白,可每一本都被她擦拭得干干净净。
李娟轻轻拿起最旧的那本献血证,指尖温柔地拂过封面,回忆慢慢铺展开:“第一次献血时难免紧张,献血车里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献完血,护士在献血证上盖章时,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不是觉得自己做了多大的事,就是单纯开心——原来我真的能帮到别人。”
有一次,李娟去血站献血,刚好遇上一名患者家属给血站送锦旗。家属红着眼眶,哽咽着向工作人员道谢:“亲戚突遇车祸,急需输血救命,多亏有好心人捐的血第一时间配型成功,才算挺过了难关……”看着锦旗上“生命之光,大爱无疆”8个烫金大字,一股暖流瞬间裹住了李娟的心。她忽然想到,自己的鲜血或许也曾完成过这样的使命——正汩汩流淌在某个素未谋面的病人体内,帮对方扛过难关,为某个家庭留住希望,传递着看不见的人间真情。
“就算没人知道、没人道谢,这么做也值。”从那天起,这个想法在她心里扎得更牢了。
2025年8月,李娟被授予“2022—202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称号。厂区公告栏前,同事们围在一起,指着名单上李娟的名字,热烈地讨论着她十几年如一日的善举,语气里满是敬佩。那段日子,李娟成了大家口中的“热点人物”,更是整个厂区的骄傲。
得知自己获奖,李娟没有丝毫骄傲,工作间隙依旧抽空去献血。“我觉得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而是属于所有坚持无偿献血的‘热血英雄’。”回到家,儿子看着她的献血证,略带心疼地问:“妈,这些年献了这么多血,你身体真的没事吗?”李娟笑着拍拍儿子的肩膀:“傻孩子,和救人一命比起来,这点付出算什么呀?只要我身体允许,能一直以这种方式帮到别人,就是最有意义的事。咱们金川人不一直这样嘛?不管在岗位上还是生活里,都抱着‘能帮一把就帮一把’的简单想法。”
伤身体?这是给生命续航
金川铜贵本部熔炼一分厂车间里,秦宪伟刚检查完合成炉的温度仪表,发间渗出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在工装领口晕开一片湿痕。今年42岁的他,眼角已泛出些许被岁月雕琢的痕迹。就是这个在车间里攀高爬低的硬汉,第一次踏进献血车时,却紧张得攥坏了志愿者递来的纸杯。
“2008年夏天,汶川地震刚过没多久,我下班路过步行街,看见献血车旁围满了人。”秦宪伟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献血的场景,手指不自觉地摩挲起常用来献血的那条胳膊,“那时候我刚入职不久,一看见‘抗震救灾’的条幅,瞬间就想起灾区的满目疮痍,脚像被钉在地上似的,挪不开步。”
可透过献血车的车窗,看见护士手里拿着直径1.6毫米的针头,秦宪伟心里直打鼓:“在车间里调设备、上炉窑我都不怕,可这扎针抽血,总担心会伤了身体。”
许是看出了他的犹豫,医护人员主动迎上前来:“您好,我们的采血设备都是一次性无菌耗材,献血前还会为您进行初步检测,只有指标合格的人才能献血。就算这次没能支援灾区,也相当于给您做了一次简单的体检,您愿意试试吗?”
秦宪伟咬了咬牙,还是上了车。
当“合格”的检测结果出来,看着暗红色的血液缓缓流进血袋,那份“想为灾区出点力”的纯粹善意终于有了具象的模样,一股从未有过的踏实感与成就感涌上心头。从那以后,秦宪伟便把献血这件事牢牢刻进了生活里,将这份朴素的善举坚持了17年。
后来,血站工作人员的一句话,让秦宪伟的爱心有了更精准的发力点。“秦先生,您的血液品质非常好,红细胞、血小板基数都很理想,我们建议您尝试捐献血小板——血小板能随时用于临床急救,您愿意吗?”
“我愿意。”在得知血小板对于抢救重症患者、挽救濒危生命的重要意义后,秦宪伟毫不犹豫地应允下来。
从捐献全血到“专供”血小板,秦宪伟始终以积极的姿态响应每一次号召,用自己强劲的脉搏为他人的生命“续航”。随着对血液知识的了解日渐深入,他又主动加入了中华骨髓库,那句“只要配型成功,我随时都在”的承诺,至今依然滚烫。“金川人讲究担当,对我来说,能用自己的血救别人的命,这就是我的担当。”秦宪伟的语气格外坚定。
去献血,就像日常工作一样
韩菲的办公桌永远像个“战场”——左边堆着待核对的物资清单,右边的座机始终处于通话状态,手机还不时弹出新的供货信息。即便忙成这样,她的献血记录也从未间断。从2011年第一次捐献血小板至今,年纪轻轻的她已默默坚持了14年。
“大家都忙,岗位上离不开人,但献血这事,再忙我也得挤时间。”韩菲刚挂断座机,端起水杯匆匆灌了一口,语气里满是笃定,“第一次献血是跟我爱人一起去的,他算是我的献血‘好搭子’。不仅给我科普了献血能促进血液循环、调节铁代谢等这些益处,还常说献血既是举手之劳,是一种充满正反馈的生活习惯,值得坚持。”
2016年的一天,韩菲正在办公室核对物资核销清单,突然接到血站的电话:“韩女士,我们现在急需AB型血小板,查到您的登记信息符合要求,您方便过来一趟吗?”
“献血小板比献全血费时间,一次差不多要1~2个小时。当时手头还有好几份清单没核对完,可一想到血站里那些焦急等待的患者家属,心里突然就不慌了——再忙,也没有救人的事儿急。”那天献完血小板,韩菲没顾上吃午饭就匆匆赶回单位,等把所有物资对接完,早已过了下班时间。“同事后来问我当时去办啥急事,我还开玩笑说,给需要的人‘送补给’去了。”说起这段经历,韩菲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一腔热血红,一生金川情
李娟、秦宪伟、韩菲……在金川,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的职工。他们从未自诩伟大,只是在普通岗位上年复一年做着平凡的事。在他们眼中,生命既是疾病面前脆弱的个体,亦是能够通过无名联结变得无比坚韧的共同体。而手臂上一个个淡淡的针眼,便是他们与无数陌生生命紧密相连的珍贵凭证。
如今,在他们的宣传与带动下,献血队伍里多了不少年轻面孔。这些刚入职的“95后”“00后”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穿着同样的绿工装,用切身行动诠释着属于年轻一代的热血与担当。每一袋带着体温的血液,都是金川人交出的“责任报告单”。一个人献血是星火微光,一群人献血便成燎原之势。对金川人而言,将这份燎原的暖意接续传递,便是对自己付出最好的回馈,就像血液在身体里永恒奔流,不分昼夜,从未停歇。
当冬日的阳光洒向街头,献血车旁的“金川绿”纷纷伸出胳膊,让热血缓缓流进血袋,也让金川精神在这份温暖里静静流淌。正如秦宪伟常说的:“咱金川人不管干啥,都得有个金川人的样儿。好好干活、默默奉献,这是咱的活法,也是咱的价值。”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