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行旅

2025年11月17日 11:33 6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文学杂谈   作者:

陕西省商洛市夏家店的7月,我们如绷紧的弓弦。

晨光熹微,越野车已颠簸在通往寨子沟的盘山路上。河谷的雾霭突然撕开一角,几棵桃树斜刺着撞入视野,红油桃像小灯笼挂在树上,峭壁上流泉一线,在晨光里甩出碎银。

师兄看着山间的景色,喃喃道:“大部分人以为山水画是写意,看过这个景色后才知道是写实。”刹那间,慵懒竟被山风淘洗一空,车轮扬起的灰尘也仿佛成了画师笔下的飞白。天地为卷,行者点染,这便是独属地质人的水墨长卷。

7月中旬,师兄带着民工攀向寨子沟更高处的矿脉,我的战场移回钻机轰鸣的夏家店。师傅指导我测斜和验证井深时尤为细致:“根据测斜数据要时刻关注偏斜距,过大时一定要让他们及时调整。”在编录岩芯的地方,师傅的编录语言非常简练但又很丰富,句句都描述到关键点,他常说:“描述别用‘较多’这种糊涂账,用放大镜看——原岩为白云岩,受断层破坏,岩石角砾化,角砾含量60%,棱角状-次棱角状,砾径1~2厘米……”铅笔尖划过记录本,中午的阳光落在他肩头,如时光给勘探者缀上的星章。

当矿区样品送检后,坑道成了我的另一个课堂。师傅教我量测各类产状,教我展点和产状,教我如何勾画地质界线……水珠从坑道顶板滴落,在矿灯光束里拉出银线。师傅的笔尖在岩壁上游走,在图纸上旋出流畅的曲线。昏暗光线下,那墨线竟有了生命般微微搏动——岩石的密码被解开一道缝隙,矿脉的暖流正渗出石壁。地质锤叩击岩壁的颤音未散,岩石纹层间簌簌剥落的碎屑里,恍有古河道裹挟风沙的呼啸掠过指腹。

山里的天最是任性。晨起看云薄如纱,晌午踏勘时晒脱肩皮,归途却总被骤雨截在半山。雨点击打树叶的声音从远至近层层推来,转瞬便织成灰茫茫的帘幕。水汽裹着腐殖土与尘土的气息扑面涌来,在肺叶深处弥漫开草木的腥甜与矿石的凛冽。松林在雨雾中化作深浅不一的墨团,断崖则如同砚台边滴落的浓墨。我们披着雨衣在泥径跋涉,水珠沿帽檐滚落成串,远处厂区的轮廓渐渐晕染,只剩朦胧的钢架剪影刺破雨幕——勘探的艰辛被自然悄然消化,转译成一首潮湿而磅礴的行旅诗。

当寨子沟最后一块矿样运出坑道,夏家店的钻机声穿透雨幕抵达耳际,终于恍然:山野给予勘探者的最高犒赏,从不在样品袋里,不在岩芯箱里,不在幽暗的矿井里,而藏在那推窗忽见云海奔涌的刹那,在雨声漫过峡谷时,心头升起的温热潮意之间。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