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人“走月亮”

2025年11月10日 11:30 8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文学杂谈   作者:

古人爱“走月亮”,揣着几分闲情、几缕心事,踏着月光的碎影,或行于庭院、或步于楼头、或泛于江湖,让月色随脚步流转,酿成诗词里的景致。循着他们的字句,跟着古人的脚步,重走那趟浸满月光的诗意旅程。

苏轼:庭院里的月光与知己

元丰六年的黄州秋夜,苏轼“解衣欲睡,月色入户”,那抹清辉竟让他瞬间抛却睡意,“欣然起行”。他没唤仆从,独寻承天寺的张怀民,两人踩着庭院里带露的青苔,“步于中庭”。月光洒在青砖上,“如积水空明”,竹柏的影子斜斜映在地上,像“水中藻荇交横”,脚步轻移时,影子也跟着晃,仿佛踏碎了一院银波。他轻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趟“走月亮”,没有喧嚣,只有贬谪岁月里,两个失意人共品的清寂与默契。

后来到了密州,中秋夜的月光更稠些。苏轼在超然台“欢饮达旦”。酒过三巡,脸颊泛着热,他便扶着栏杆慢慢走。从酒桌到台边,不过几步路,苏轼却走得晃晃悠悠,酒液在杯里晃,月光也跟着颤,洒在手上像碎银。风里裹着桂花香,他深吸一口,脚步顿了顿,算起来,与苏辙已7年没见了。苏轼扶着栏杆走得更慢了,指尖划过冰凉的木痕,像在数那些错过的月夜:去年东武的月、前年杭州的月,都没今夜这般亮,却也没今夜这般让人牵肠。

酒意上来时,苏轼举着杯子对着月亮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声音顺着月光飘出去,像要寻个答案。可问着问着,脚步却松快了。月有阴晴圆缺,人如月,哪能总是团圆?他转身往回走时,脚步轻了些,连月光都跟着软了,落在身上暖融融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念头冒出来时,苏轼忍不住笑了。再抬步,每一步都踩着月光的温柔,连思念都成了甜的。原来,“走月亮”不只是走脚下的路,更是走心里的结,走着走着,就把牵挂揉进月色里,让千里之外的人,都能共这一轮暖月。

辛弃疾:楼头的剑影与山河

在《一剪梅·中秋元月》里,辛弃疾回忆往昔中秋:“花在杯中,月在杯中”,想必是踏着桂树的落英,从庭前花下走到酒桌旁,每一步都沾着桂香与月光。辛弃疾随手端起酒杯,便将月色也一饮而尽了。可如今“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明月难寻。他却没停下脚步,在屋内循着歌声的节拍慢走,“歌且从容,杯且从容”,无月又如何?辛弃疾把遗憾酿成了风骨。

最动人的还是在建康的中秋夜,风裹着江涛声,辛弃疾披着蓑衣站在楼头,月光终于冲破云层,像一把利剑劈开夜空。他扶着冰冷的楼栏,脚步没动,目光却已跟着月光“乘风好去”,从楼头的砖缝望出去,月光铺在江面上,像一条银带,顺着江面往北方延伸。那是辛弃疾魂牵梦萦的中原故土。他忍不住往前挪了半步,仿佛要顺着月光的轨迹,一步跨到千里之外的战场。

酒意上来时,辛弃疾对着月亮高声问:“被白发欺人奈何?”声音裹着风,竟有几分悲壮。可转念间,他的脚步又添了豪迈。辛弃疾索性张开双臂,“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他甚至想伸手“斫去桂婆娑”,酒盏里的酒液洒出来了,落在月光里,竟像溅起的火星。

这哪是寻常的踏月,辛弃疾把半生的报国壮志都融进了脚步里。雨也好,晴也罢,辛弃疾不断在月光里寻山河的模样。

张孝祥:洞庭的涟漪与坦荡

若说苏轼的“走月亮”是庭院里的浅吟,辛弃疾是楼头的豪叹,那张孝祥的“走月亮”便是洞庭波上的轻舟漫行,没有既定的路径,只随月色与流水走,把仕途的沉郁,都揉进“三万顷”月光里。

那是他遭谗罢官北归的秋夜,恰逢中秋将近。船行至洞庭时,风忽然停了,“更无一点风色”的湖面,平静微澜。张孝祥披着件薄衫立在船头,手搭在船舷上,好像连湖水都在为月光让道。远处的君山藏在淡雾里,只剩个青灰的影子,倒成了这满湖月色的衬景。近处的水纹细得几乎看不见,只在船桨轻划时,才漾开一圈圈银波,像把月光织成的纱,轻轻扯动。

扁舟随湖水慢慢晃,他的身子也跟着微微倾,倒像与这洞庭有了默契。月光铺在湖面,不是别处那般扎眼的亮,是“玉鉴琼田”的软,像融化的银锭洒在水上。张孝祥低着头看,船底的影子落在水里,竟分不清是船在走,还是月光在流。偶尔有尾鱼从水下游过,翻起一点水花,裹着月光,像碎钻般闪了闪,又很快落回湖里,没了踪迹。

酒壶就放在手边的木案上,张孝祥随手拎起,倒了半盏酒。他先对着湖面虚敬了一杯,敬这无风的夜,敬这满湖的月,也敬自己刚卸下的一身官场尘嚣。抬眼时,头顶的北斗七星亮得分明,他忽然笑了,指尖捏着杯柄轻轻晃,酒液在盏里转着圈,竟像真要“细斟北斗”。若把那七颗星摘下来当酒勺,舀的该是西江的水,还是这洞庭的月光?

指尖的酒滴不小心落在湖面,张孝祥忽然松了口气,那些朝堂上的谗言、贬谪的委屈,不也像这涟漪?再汹涌,终会被洞庭的宽、月光的软,揉成无迹。

古人的“走月亮”,是让脚步与月色共鸣,让心境随月光舒展。苏轼在庭中轻步,辛弃疾在楼头远望,张孝祥在舟中伫立。跟着古人“走月亮”,走的不只是千年的月色,更是那份能在阴晴圆缺里寻得自在的心境。今夜,不妨也踏着月下碎影走一走,或许在某个转角,就能与宋词里的那抹清辉重逢。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