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行者】攻坚者的破局答卷——记2025年“河南省五一劳动奖”获得者赵焕宇
2025年11月06日 10:6 27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先锋人物 作者: 王晓绵
“技术创新不是纸上谈兵,要扎进生产一线找答案,让创新成果实实在在为企业创效、为转型赋能。”刚刚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殊荣的中州铝业员工赵焕宇,初心依然,对技术的敬畏与实干的笃定有增无减。
自2016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他完成了从“技术新兵”到“产业尖兵”的跃升,始终将个人奋斗融入企业发展,用实干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向“难”而行闯新路
中州铝业深化“非铝”战略、聚焦“低钠氧化铝”等高端产品结构转型,而“低钠氧化铝”作为耐火材料核心原料,直接关系刚玉产品提质瓶颈,这一方向成了攻坚硬任务。彼时的赵焕宇,主动扛起了“种分零线低钠改造项目”的重担。
“没有现成经验就摸索,没有标准答案就用数据说话。”面对改用有机物含量高的进口铝土矿后,产品氧化钠杂质升高,叠加生产流程适配性不足、工艺参数匹配难、设备协同差、质量不稳定的四道坎摆在面前。赵焕宇把办公室“搬”到车间,白天守生产线记参数、调设备,晚上回宿舍捋数据、改方案,连轴转成了常态。他带领团队结合进口矿特性,反复揣摩,反复比对,反复调试,3本写满数据的笔记本换来了最优工艺。项目投用3个月,刚玉产品杂质含量降低40%,产销量半年实现翻倍,为企业新材料基地筑牢根基。
在“非铝”原料端,保障供应同样关键。面对某国外矿石激烈的市场竞争与烦琐的跨境物流、生产适配性等多环节压力,赵焕宇建立了“日跟踪、周复盘”的工作机制,盯紧国外矿山动态,打通衔接堵点,跟进关键节点。在他的推动下,中州铝业突破供应链壁垒,2020年成为该国外矿石最大用户,年耗量达43万吨,为“非铝”业务筑牢原料根基。此后,他持续深化供应链管理,将原料保障优势逐步转化为产品市场竞争力,到2024年5月,非铝产品销量一举突破9.8万吨,创近两年新高,实现了从“原料稳供”到“销量跃升”的扎实迈进。
点“泥”成金破难题
在氧化铝行业,赤泥的处理与综合利用始终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如何攻克技术难关,推动生产流程向低碳转型、产品向绿色升级?如何挖掘资源潜力,让闲置废料转化为可用之材?如何开辟价值新路径,将环保难题转化为经济增长亮点?如何突破传统思维局限,为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这些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正是赵焕宇主动肩负起的攻坚使命。
“赤泥不是‘废料’,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面对绿色低碳发展新要求与赤泥处置的行业难题,赵焕宇主动扛起赤泥综合利用重任,担任高铁赤泥创效小组负责人。他凭借一股不服输的钻劲与闯劲,在技术图纸与生产现场间反复奔波。为找到最优处理方案,他带领团队从旋流器技改入手,逐一测试不同型号旋流器的运用效果,反复调整进料压力、分级粒度等关键参数,每一组数据都经过多次验证,确保“改”出成效。同时,他主动对接水泥、路用建材、钢铁等领域企业,全力拓宽销路,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对接的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在他和攻关团队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中州铝业赤泥销量达120.02万吨,累计消纳率提升至38.45%(远超2023年国家27.2%的行业均值),赤泥综合利用率一举跃居全国第一。
以“新”赋能提质效
“技术创新的核心是为企业省钱、为生产提效。”赵焕宇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他坚持聚焦生产痛点攻坚,用一项项创新成果为企业降本增效注入源头活水。
从设备的运行参数里找优化空间,在生产流程的堵点难点中寻突破方向,赵焕宇的创新之路始终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相连。面对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瓶颈,瞄准制约效益提升的能耗问题,他用针对性的技术创新破解一个又一个生产难题。
2020年,该公司拜耳法生产因有机物脱除难题陷入质量波动困境,传统处理方法成本高、效果差。赵焕宇查阅大量文献,摸索出“液量互转、排盐、排硅渣”联合处理法,该项目获得有色金属行业“国际先进”认证。2023年,他带领团队首创“烧结法与拜耳法双系统联动”运行模式,通过优化蒸汽分配、调整进料比例实现能源互补,降本效果明显。他主导的焙烧炉余热利用技术攻关,将原液温度提升6℃以上,年创效175万元,获得中铝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从单项技术突破到系统性降本,赵焕宇用行动兑现创新承诺:近3年,共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参与研发的1个项目被认定为省级科技成果,主导攻关形成的“拜耳法蒸汽降耗管理提升”成果获评有色金属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奖三等奖……
“成绩属于过去,既然选择了,就会坚定地一直走下去。”如今,赵焕宇仍奔忙在生产一线。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