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一词为何走红
2025年10月27日 11:4 14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综合时讯 作者: 苏畅依娜
我们在报告会、总结会、交流会、公文材料中常常听到“赋能”一词。“赋能”为何走红?笔者以为,它符合当代组织管理的新理念:从“控制”到“激活”。
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强调命令与控制的管理模式日益显得僵化,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崇尚个性的新一代员工。相较而言,“赋能”更具生长能力,它所倡导的“信任”“授权”“支持”“激发”代表了更人性化、更高效的管理哲学,在道德和理念上占据了“高地”。
“赋能”与“授权”不同。“授权”的核心是“下放权力”,比如,上级将一部分决策权和处理特定事务的权限交给下级,关注的是“允许你做什么”;“赋能”则比“授权”更根本、更全面,它不仅给你权力,更是“赋予你行使这个权力的能力和条件”,关注的是“使你能够做什么”。“赋能”也不同于“帮助”。帮助聚焦“代为解决”或“直接援助”;“赋能”则是“使其能够自行解决”。“赋能”也不是“管理”,传统管理理念侧重于“控制与保证执行”,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等手段确保下属按照预设的轨道和标准完成任务,重心在于“过程与服从”;“赋能”则侧重于“激发与创造可能”,通过创造环境、提供资源和信任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个比方,经理和你明确了这个项目的最终目标和意义,然后给你充分的自主权去做路径选择、允许你尝试新方法,并在你需要时提供支持,他更关心的是你能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获得成长。也就是说,“解决问题”“增长能力”这是“赋能”对主客双方的回赠。
“赋能”一词走红还因为其词义本身的积极与模糊性。“赋”带有“给予”“赋予”的慷慨感,“能”代表“能力”“能量”“可能性”,整个词充满了正能量、建设性和成长性。同时,也因其含义丰富、略显抽象,可以用在众多场景中:无论是给员工培训、给团队预算,还是推出一个新流程、提出一个新理念,都可冠以“赋能”之名,这种高度的包容性和解释空间使其成为一个非常灵活和好用的“万能好词”。
然而,正因为其过于时髦,“赋能”也面临滥用的风险。一是空洞化,当任何事情都可“赋能”时,这个词就失去了原有的力量和内涵;二是假赋能,只谈“赋能”,却不给资源、不给支持,事实上是让员工“自力更生”。
总而言之,“赋能”之所以走红,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更代表了这个时代“个体崛起、组织扁平、技术普惠”三大趋势,用一个积极、高级的词描述了我们对更高效、更人性化、更具创造力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追求。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