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贯通”领航改革路 学用相长激活新动能——中国二十二冶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思用融合实践纪实
2025年08月18日 11:52 126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党建工作 作者: 金鑫
从冶金建设国家队到新兴产业开拓者,从传统建造到智能建造领跑者,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二十二冶”)的转型之路,始终贯穿着一场深刻的“学习革命”。2025年,中国二十二冶党委通过“个人自学+集中研讨+专题解读+专项调研”为抓手的“四位贯通”融合学习模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在深化国企改革的浪潮中,交出了一份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的亮眼答卷。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攻坚的深度融合,中国二十二冶不仅实现了经营指标的逆势增长,还在科技创新、风险防控、市场开拓等领域开辟新赛道,为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四位贯通”筑基:
理论转化为转型“金钥匙”
中国二十二冶党委以“四位贯通”学习模式为支点,将理论学习嵌入企业发展脉络,让党的创新理论从“书斋”走向“工地”,从“纸面”落到“地面”。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集中研讨与个人自学、内部研讨与外部对标、考核评价与学习成果转化的深度交织,中国二十二冶构建起“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实践闭环,在破解发展难题、激活改革动能、引领转型升级中闯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创新之路。
中国二十二冶党委通过系统学习“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提出了“大科技创新+大品牌发展+数字化赋能”融合路径,围绕高效建造、绿色建造、智慧建造、精益建造“四大建造”打造拳头产品,推动传统建造向智能建造转型。目前,高端钢构、装配式建筑、雄安绿色建材等已成为中国二十二冶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二十二冶党委在学习“统筹发展和安全”论述时,结合“稳健经营防风险”要求,构建“三会”决策“全体一致同意”原则、专项委员会“前置的前置”把关等风险防控体系,实现重大风险“零新增”,在建项目力争“零亏损、零垫资”,将理论要求转化为具体的风险管控举措。
在集中学习中,中国二十二冶邀请行业专家围绕数字化转型、海外合规经营等主题授课,结合“1+4”特色管控体系,研讨优化管理流程,通过集中研讨明确“大商务+双维度”成本管控体系的落地路径,推动企业盈利水平逐步提升。在个人自学中,中心组成员结合分管领域制订学习计划。负责海外业务的成员自学“双循环联动”“属地化经营”相关知识,推动完善“2+4+N”海外市场布局,上半年,中国二十二冶海外中标额达12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9%。负责科技创新的成员深入研究“智慧建造”技术,助力构建“143393”科创体系,绘制28项科技创新图谱,形成71项拳头产品。
内部“集思广益”与外部“对标取经”的结合,让企业既扎根自身优势,又借鉴外部经验。中国二十二冶党委内部研讨聚焦业务结构优化,成员围绕“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培育”展开辩论,最终明确将冶金领域技术优势移植到新能源、化工等新赛道,同时,做强装备制造、装配式等“科技智造”板块。装备制造板块通过内部研讨确定“创新塑核、加速上市”路径,致力于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在外部交流中,中国二十二冶组织考察先进企业,结合自身实践推出“内部市场化改革”,打造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参加行业论坛,学习“EPC总承包能力提升”经验,推动设计管理向前端延伸,培育标准化明星产品,提升项目履约与盈利能力。
中国二十二冶党委将学习成效与考核挂钩,确保“学用结合”不脱节,形成“学习—实践—成效—激励”闭环,将学习成果纳入决策体系。通过学习“价值创造”理念,该公司制订了“优揽、精管、细算、足收”的成本管控办法,该成果被纳入年度考核,与班子成员评优评先挂钩,推动上半年营业收现率达107%,同比增长33%。考核评价聚焦“转化实效”,将“数字化赋能”学习成果的落地情况(是否实现“流程信息化”)、“大履约体系”的执行效果(是否打造“感动客户的服务品牌”)纳入考核,倒逼中心组成员将学习所得转化为具体工作举措。
实战导向创新:
“线上+线下”双轮驱动
中国二十二冶紧扣“学用互促”主线,创新构建“线上+线下”“案例+现场”双轨学习模式,以实战化、场景化学习打破理论与实践壁垒,推动学习成果深度融入改革发展脉络,切实将“学”的势能转化为“干”的效能。
中国二十二冶引入“学习强国”等资源,组织专题学习国企改革政策,形成政策解读报告,为“管理规范年”提供理论支撑。线上数字化平台推送的“大商务管理”“资金回收体系”等实战课程,项目人员可扫码即学。线下学习活动室配备《海外合规手册》《装配式标准图集》等资料,成为研讨风险管控、技术标准的阵地,推动合规管理流程优化30%。中国二十二冶案例教学直击业务痛点,选取“某海外项目亏损”“某装配式项目效率提升”等典型案例,提炼“属地化经营+双风险管控”“标准赋能+系统集成”经验,组织成员走进雄安绿色建材基地、高端钢构车间,实地观摩绿色建造、智能制造实践,将“智慧建造”等理论在现场实景中得到具象化理解。未来,中国二十二冶将持续深化学习机制创新,推动“学”的势能与“干”的效能同频共振,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持久动力。
学用融合见效:
改革红利加速释放
通过“四位贯通”学习模式,中国二十二冶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成果已深度融入企业改革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近年来,中国二十二冶结合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立足实际,在塑造特色管控体系、内涵式基础管理提升、稳健经营防风险方面精准发力,改革取得一定成效,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国资委“双百”标杆企业荣誉。
中国二十二冶以管理革新为突破口,通过优化管控架构、构建特色管理体系、强化制度标准化建设,推动企业治理效能全面提升。该公司创新构建“三层次管理五梯次架构”,明确总部、二级单位、项目部的三级功能定位,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管控网络,管理效率提升20%以上,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在“1+4”特色管控体系引领下,中国二十二冶实现业绩与能力双提升,建立覆盖决策、执行、监督、考核的“四位一体”责任体系,推动全员责任落实;打造穿透式监管的“四大管控体系”,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项目全周期动态跟踪。
在市场营销领域,中国二十二冶创新构建“两个营销、三个到位、四责协同”内涵式体系,精准布局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实现合同额和合同质量双提升;坚持“算账经营创效”,建立“优揽、精管、细算、足收”的“大商务+双维度”成本管控体系,企业盈利水平逐步提升;健全“横纵贯通、节点督办、限期清零、按期考核、权责对等、诚信管控”的“控节点、零拖欠”资金回收体系,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3%。
中国二十二冶坚决落实“一章、一表、一套制度”,实现制度标准化、标准流程化、流程信息化。该公司以“稳健经营、严控风险、合规经营、奉公守法”为底线,构建起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在决策端,严格执行“三会决策全体一致同意”原则,发挥专项委员会“前置的前置”把关、党委前置研究实质性把关、外部董事专业独立把关的“三大作用”;在境外端,推行“实体化管理+属地化经营”模式,确保合规风险可防可控;在全周期端,打造“投融建全级次目标责任体系”,将百余个项目纳入统一管控平台,整体运行良好、风险平稳可控;在创新端,推出“两必一促”特色机制,法律诉讼及合规风险平稳受控。
中国二十二冶坚持“适度超前、好用实用接地气”,数字化全方位赋能企业管理,做稳工程建设“基本盘”;将冶金领域技术管理优势移植到新能源、化工、有色金属、矿山等新赛道,培育第二主战场;聚焦主业、适度多元,做精科技智造“新优势”;装备制造聚焦“创新塑核、多元应用、产业向新、加速上市”,打造更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装配式聚焦“装配智造、标准赋能、系统集成、体系输出”,打造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高端钢构聚焦“智能制造、精益管理、高端突破、差异发展”,打造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雄安建材聚焦“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绿色建造、运营创效”,打造“雄安标准”新标杆、预拌行业“国家样板”;全面推行“阿米巴经营模式”,坚持“EPC总承包能力+分包模式变革+内部市场化改革”齐头并进,推动经营模式转型升级;实现设计管理向前端延伸创效,拓展全链条产运结合新路径,培育一系列标准化明星产品;大力推行工序分包,将管理触角延伸至一线班组,项目履约和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深化内部市场化改革,打造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全力推动“两步走、再转型,提质增效翻一番”新征程实现新突破。上半年,中国二十二冶班子决策水平显著提升,在 “三个转型升级”路径制订、“1+4”管控体系落地等关键决策中,展现出对政策的精准把握和对市场的敏锐判断,“一利五率”指标全面超额完成,是中国五矿集团唯一一家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国资委“双百”标杆荣誉的企业,并获得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建设企业星级认定(13星),深化改革经验做法在中国五矿集团年中工作会议上作了交流发言,真正实现了 “学习促改革、改革提效能”的良性循环。
“四位贯通”的学习革命,正在中国二十二冶澎湃成势,理论之光照亮改革之路,思想之力撬动转型之轮,学习之效转化为发展之绩。未来,中国二十二冶党委将持续放大“四位贯通”乘数效应,让每一次学习都成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让每一项改革都化作再攀高峰的“新引擎”,奋力书写新时代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