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未来企业人才梯队 广东发恩德铸就发展新引擎
2025年07月23日 9:52 489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综合时讯 作者: 曾仲茹 唐紫伊
近日,广东发恩德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发恩德”)举办了2025年迎新座谈会暨第五届内训学员结业典礼,2024届内训学员步入新征程,2025届应届新生入职。
典礼上,该公司组织了各专业核心骨干与学员签订一对一辅导协议,确立导师辅导关系,未来将通过为期一年的“传帮带”培养,帮助新入职毕业生尽快完成校园到职场的转变,快速融入组织,提升岗位履职能力,使每一位新员工的成长得到赋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产业变革加速的背景下,人才已成为企业最核心的资产与竞争优势的源泉。广东发恩德始终将“人才优先”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持续投入资源,构建系统化、前瞻性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人才梯队建设与公司战略目标同向而行、同频共振。
矿区云海
创新模式赋能员工成长
围绕公司业务发展方向和未来需求,广东发恩德与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以校园招聘为人才引进主渠道,以“新学徒制”和企业“内部导师辅导”联合培养模式为抓手,构建了“精准引进—系统培育—全程护航”的人才成长生态链,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座谈会及结业典礼现场
典礼伊始,该公司人力资源部详细介绍了公司人才培养体系和导师辅导管理制度,并聆听学员心声。辅导协议签订仪式后,开启了迎新座谈。学员们畅所欲言,分享入职感受和学习心得,表达对未来工作的期待与憧憬。该公司各专业领导、导师也与学员们分享了个人的成长历程,并从心态转变、学习规划及实践应用等各方面给学员们提供切实可行的成长建议。
“加入广东发恩德,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在师傅的指导下,我明确了个人职业规划,并按照师傅为我量身打造的辅导计划开展学习。”结业典礼上,2024届优秀学员雷旭恒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从深入一线了解矿山地质成矿条件、熟悉现场管理工作流程,到办公桌前指导探矿设计、地质填图和办公绘图软件应用,师傅以“手把手”的方式,带雷旭恒逐步熟悉现场探矿管理,掌握工作技能。“如今,我已能独立负责中段探矿管理工作,也能熟练运用Micromine软件开展设计,我的成长离不开导师的倾囊相授,也离不开广东发恩德这个广阔的平台。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在矿山地质勘探的道路上向下扎根、向上成长,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
广东发恩德总经理王彦龙表示,各部门、各位导师密切关注学员成长,辅导过程中要针对学员个人特质,因材施教,为公司培养出优秀人才。同时,他对学员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保持学习,加速角色转变,以积极心态投入工作,从导师和老员工身上吸取优秀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早日成长为公司创新发展的新生力量。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学有所获,未来成为专业人才,为行业发展作出贡献。
人才成长驱动业务价值
“导师辅导”是广东发恩德制订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该公司通过选拔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过硬的中基层管理人员或资深员工担任导师,与新员工或有发展需求的员工建立一对一辅导关系。在辅导过程中,导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工作态度和心理状态。通过定期沟通交流,导师可以及时了解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给予针对性建议和指导,帮助新员工成长。
自2020年7月实施导师辅导管理制度至今,广东发恩德已顺利完成五届学员内部培养,累计为各部门成功培养输送专业人才40余人,其中多名优秀学员已成长为各岗位的核心骨干,在各自专业领域独当一面,为公司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新学员发言
此外,为满足不同层级、不同序列员工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培养矿业领域专业人才,广东发恩德制订了《培训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囊括安全、探矿、采矿以及选矿等专业知识内容的培训体系。该公司已连续多年成功举办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训培养体系,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2024年,该公司共开展了50余次专业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帮助员工将扎实理论功底与强劲实践技能相结合,促进员工将专业基础能力与高阶创新能力相融通,从而促进科技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广东发恩德还高度重视专业科技人才的团队建设,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平台。截至2024年,广东发恩德从事研发活动及相关技术工作的研发人员共计61人,占职工总数的22%。其中,本科以上学历35人,占研发人员总数的58%。2024年,广东发恩德矿业再次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21—2024年,累计获得授权专利27项。
人才发展永无止境。面向未来,广东发恩德将继续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探索更前沿的学习技术与模式,紧密链接业务战略与人才发展需求,在新时代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勇创佳绩。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