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业:“一心三角”打造央企ESG新名片
2025年07月01日 11:0 189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党建工作 作者: 杨世杰 卢中华
近年来,中国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铜业”)全面落实中铝集团ESG指标体系应用,把ESG全面融入企业发展全过程,在CSR“6+6+6”赋能型管控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E、S、G为三角形的“一心三角”工作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企业建设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铜特色ESG之路,打造了央企ESG新名片。
中国铜业作为一家深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始终以建设履行社会责任、拥有较高品牌形象的标杆企业为目标,坚持“回报股东 成就员工 惠泽客户 造福社会 珍爱环境”的使命担当,持续强化责任品牌,实现企业与环境、社会和谐共融,不断创造可持续的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不仅在业务领域创造了卓越成绩,更在社会责任方面树立了典范,为中铝集团建设世界一流优秀有色金属集团目标贡献了新的力量。
2018年来,中国铜业连续9年获得“金蜜蜂”奖项(其中,2023年首次获得“金蜜蜂·长青奖二星级”奖),获得“责任金牛·责任管理奖”等近20项荣誉。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
永葆“本色”
中国铜业始终坚持党建统领,坚决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和中铝集团关于践行ESG的安排部署,一体推进ESG“组织链、责任链、融入链”的“三链”耦合,以高质量党建统领ESG高质量发展。
抓实“组织链”。中国铜业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践行好ESG的第一保障,将ESG工作纳入重点工作内容,中国铜业党委每年进行专题研究,确保ESG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建立以董事会负责的ESG组织管理体系,明确ESG最高负责人,成立ESG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落实ESG工作的统筹部门及参与部门,形成了“领导层—组织层—执行层”三级联动、权责明确、高效运转的长效机制。
压实“责任链”。根据国务院国资委部署和中铝集团社会责任规划,中国铜业出台了《中国铜业有限公司社会责任五年规划纲要》,紧扣中铝集团“ESG”核心指标,分解形成了17个二级指标,分类制订了矿山、冶炼等7个类别的《社会责任工作指南》,推广实施了3个规范体系,并建立部门协调、分工负责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全力推进中铝集团“112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应用落地。
做实“融入链”。中国铜业锚定“以高质量党建促环境保护、促社会责任、促公司治理互融共进”目标,积极推进“两带两创”“两对标、两抓好”“党建+绿色”“党建+科技”“党建+乡村振兴”等工作模式,形成了“党建+ESG”的相融促进工作体系;以党建联合扩大“朋友圈”,主动识别与政府、股东、客户、员工、环境、社区、合作伙伴、行业组织等相关重点议题,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增加了发展认同。
以环境保护为边线
擦亮“绿色”
中国铜业始终坚守“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初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体构建“绿色发展、绿色管理、绿色技术”3个体系,积蓄绿色发展新动能,致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构建绿色发展体系。中国铜业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保护理念,探索生产运营与生态环保相容兼顾的绿色发展之道,从理念降碳、生产降碳、管理降碳、科技降碳和生活降碳5个维度,全面构建涵盖探矿、采矿、选矿、冶矿、深加工、综合利用全流程的绿色高效发展新模式;聚焦铜铅锌主责主业,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关停、转让部分生态环境风险高、资源能源消耗大、技术装备水平低的落后产能,推动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结构,并不断完善并落实创建绿色矿山、建设绿色工厂等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策略,形成中铜绿色发展体系,从源头以硬核举措加大绿色价值创造。
构建绿色管理体系。中国铜业将“双碳”目标纳入企业整体发展规划,全面坚持“管理创新、科技驱动、绿色转型、全球视野、全员参与”五项原则,构建起“综合节能降碳管理、能源管理、生态环保管理、生产运行管理、效能对标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六位一体的节能降碳和提质增效工作体系;以碳轨迹管理为依托,将降碳理念和模型贯彻到矿山建设及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综合回收、矿区复垦、物流运输、产品销售全过程,用绿色价值链引领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
构建绿色技术体系。中国铜业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大绿色技术攻关、研发、应用,构建起了“2+2+8+N”科技创新体系,在绿色开采、双炉连续炼铜技术、常压湿法炼锌绿色低碳技术等方面持续取得新突破,并系统研发了多品位余热梯级提质高效发电、复杂难处理铜精矿高效短流程冶炼、降低粗铅综合能耗节能、锗高效环保生产等多项关键技术,努力推动和引领行业整体工艺技术进步,为全球绿色低碳冶炼提供了“中铜方案”。
以社会责任为边线
彰显“特色”
中国铜业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履行社会责任融入发展的每一步,坚持“三个始终”,在增进民生福祉、赋能美好生活中彰显中铜品牌价值与担当。
用力彰显“中铜高度”。中国铜业聚焦落实中铝集团重要矿产资源保障和重要金属材料保障“两大使命”,紧扣做强做优做大铜铅锌主责主业,2020年至今,中国铜业累计投资超过300亿元,相继建成秘鲁矿业二期、西南铜业搬迁等一批核心产业项目,扎实推进“供应链、资产、股权”3个创新管理产业,提速推进战新、小金属、新材料以及再生等产业,形成主责主业更加持续、服务产业和新兴产业衔接的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效,综合实力进入行业头部地位,为中铝集团践行“两大使命”作出了中铜贡献。
用情彰显“中铜担当”。中国铜业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援藏援青、乡村振兴等,持续加强海外履责,携手各方实现美美与共。2020年至今,中国铜业累计投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资金近1亿元,开展项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项目超过300个,助力云南、四川等地18个县摘帽、42个贫困村整体出列,5259户20447人全部脱贫;在挂钩扶贫州市工业投资201.39亿元,工业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近2亿元,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
用心彰显“中铜温度”。中国铜业大力弘扬公益精神,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塑造企业良好外部形象,常态化开展社区服务、爱心捐赠等各类志愿活动,志愿者超过5000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0000小时;多次在公司内部组织爱心捐助,帮助困难员工渡过难关,捐助社会弱势群体,开展冬衣捐赠、爱心助学等活动;在新冠疫情期间,向湖北、云南等地捐赠防疫资金1585万元,为国内中小企业减免房租4737.16万元,向秘鲁、智利等10余个国家的30余个战略合作伙伴捐赠防疫物资560余万元。
以公司治理为边线
厚植“成色”
中国铜业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立足体制机制性改革,一体提升战略执行、依法治企、风险防控3种能力,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升战略执行能力。中国铜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铝集团的6次重要批示精神,聚焦中铝集团“两个保障”职责使命,紧密结合实际,确定了“到2025年实现‘2211’目标”的发展规划,确保全面落实中国式现代化中铝篇章的首位战略,让发展规划为公司治理提供方向和动力;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全级次企业全面完成“党建进章程”工作,全面修订完善“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党委研究讨论前置程序,厘清党委、董事会和经营班子权责边界,让党的领导更加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
提升依法治企能力。按照国务院国资委法治央企建设和中铝集团“法治中铝”建设工作要求,围绕“建设治理完善、经营合规、管理规范、守法诚信法治央企”目标,聚焦“三个提升”和“一个实现”的总体目标,通过建立“合规管理、法律风险防控、知识产权管理”3套体系,中国铜业形成了“1+5”法律合规管理体系,实现了全级次企业法律合规管理专业化、专职化、集约化、全覆盖和法律纠纷案件双降,以2019年12月底的存量案件数据为基数,案件数量逐年同比下降30%、涉案金额下降15%以上。
提升风险防控能力。聚焦核心产业及重点领域风险,中国铜业以年度风险评估为基础、以专项风险防控为契机、以风险预警监测为抓手、以日常监控体系为核心,系统谋划风险管理工作,强化风险信息收集、评估、预警与监控,构建起“10+5+N”的动态监控体系,动态研判分析风险变化趋势,适时调整应对措施,确保各项风险总体平稳可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安全生产、资源获取与保护、证照办理、现金流、市场价格、原料保供等风险管控成效显著。
在打造央企ESG新名片的地过程中,中国铜业积累总结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4点经验。一是要坚持党建法宝,这是根本。中国铜业党委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作为践行ESG工作的主线,将党建与ESG工作深度融合列为企业重点工作之一,作为品牌建设工作的着力点,坚持顶层设计,做到同谋划、同推进、同考核,推动形成党建与ESG工作“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二是要坚持服务大局,这是前提。中国铜业主动将践行ESG与服务国家重大决策匹配,贯穿于企业发展、生产经营全过程,建立完善从决策—执行—监督的闭环管理机制,推动中心工作与ESG关联、融合。三是要坚持价值认同,这是基础。中国铜业通过健全完善ESG信息披露机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中铜企业文化手册、创作《中铜之歌》等方式,提高企业的运营透明度和品牌形象,不断增强各方的价值认同。四是要坚持探索创新,这是关键。中国铜业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了以质量、供应、经济、服务等指标为依据的供应商评价模型,在ESG融入管理、标准化、模块化管理和考评指标体系建设等方面创新突破,打造了透明、合规、担当、共赢的供应链战略联盟,成为中铝集团践行ESG的推动者。
在建设世界一流优秀铜铅锌企业的新征程中,中国铜业将锚定“新中铝”建设目标,坚定不移践行ESG,努力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中铜实践”。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