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老影院——水口山故事系列之一
2023年03月22日 20:43 897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文学杂谈 作者: 柏 华
有一种记忆叫老影院,有一种约会叫老地方,有一种风景叫华灯初上。
每次路过水口山矿务局影剧院,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多看它几眼;每次翻看到老影院的老照片,都会勾起我无限的遐想,那风靡一时的旱冰场,那悄然消逝的露天影场。曾几何时,老影院是十里矿区水口山人休闲娱乐最好的去处,这里记录着我们童真年少的快乐,这里刻下了我们青春成长的记忆,这里也留下了无数水口山人初爱的回味。
20世纪50年代,水口山矿务局全面恢复生产的同时,分别在铅锌矿区和松柏生活区修建了影剧院。70年代后期,松柏影剧院迁建成水口山矿务局影剧院,有楼座、厅座1600个,增建了2000余座的露天影场。在那个物质不宽裕,文化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晚上能到影剧院看场电影,对水口山人来说是一种难得的精神生活享受。
当年的老影院,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挨着的马路上车水马龙,售票窗口前比肩叠踵;摊贩们在川流的人流中,热情的兜售旧报纸包着的炒瓜子、花生;老夫老妻手挽着手,成双作对的小情侣手牵着手,空气里洋溢着喜气与甜蜜;台阶上,总有衣着精神的小伙子手攥着两张电影票,焦急地四处张望。那年代影剧院规定,身高不足一米三的小孩,有大人带可以不用买票。我十分佩服那些没钱买票的“小机灵鬼”,他们总能瞅准机会跟着陌生人快速混进;或者拿着过期的颜色近似的电影票蒙混过关。
依稀记得人生第一次看电影是在露天影场,我和姐姐找准位置,把自带的小板凳放置粗糙的水泥台座上,板凳是父亲从工厂里捡边角木料拼凑的,不好看但实用。临近放映,影场围墙上爬着胆大的偷窥者,一些小孩故意在台走来跑去,让身影化作荧幕剪影。在十分好奇和期待中,我观看了人生第一部电影《红楼梦》,只觉对面影墙上衣袂飘飘,人像活龙活现,那位梨花带雨的林妹妹,让我念念不忘。
小学时候,学校有时也会“包场”,组织学生看电影,或在影剧院举办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印象最深的《闪闪的红星》《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五朵金花》《刘三姐》《阿诗玛》等剧目,这些定格在脑海中的影片故事与人物,在岁月风尘里,启蒙着我们对于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的直观判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式。每场影片开头,那闪烁的工农兵形象、激昂的音乐,总会颤动我年少的心绪,已至于多年后,我在梦中还常浮现这些场景。除了放电影,影剧院也时常会上演花鼓戏、样板戏、祁剧之类的地区传统戏曲。在影剧院,我曾亲历了一场公捕公判大会,当场宣判罪大恶极的死刑犯,场面很是威慑。参加工作后,水口山矿务局经常在影剧院召开职工大会、群英会;举办国庆、矿庆等庆祝庆典活动。
我还记得1991年10月10日,时任中顾委常委、82岁高龄的耿飚回到阔别65年的水口山,水口山矿务局授予他“水口山功勋矿工”荣誉称号,在影剧院举办了专场文艺汇演,演出结束后,耿老和演职人员亲切合影。
80年代末期,电视机开始普及。影剧院紧随潮流,逐步建设开放了录像厅、歌厅、舞厅、溜冰场、桌球室等,为水口山人打造了集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更加丰富多元的“群欢世界”。随着时代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末期,剧院的经营逐渐陷于困境,直至21世纪初,这座承载了一个时代,见证了一种进步的老影院,正式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岁月的流逝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不少水口山人美好的追忆。2013年3月5日,水口山矿务局影剧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日再次走进老影院,因工作关系了解到,老影院正在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缮施工。届时将作为“回顾红色历史,追寻革命足迹,赓续红色血脉”的文化载体,成为水口山镇旅游网红打卡点。我们期盼这座满载着几代水口山人记忆的历史建筑,在新的流光岁月里蝶变新生,在打造全国首个“红色+工业”综合旅游小镇进程中重拾风采,重焕光华。
责任编辑:王哲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