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利空因素影响 镍价或存继续下破可能

2019年12月03日 9:3 881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期货

受印尼禁矿政策影响,镍价于9月3日上冲年内最高点14.919万元/吨,而后就开始震荡下跌,11月以来,镍价更是走出一波流畅的下跌行情。截至11月29日,沪镍2002合约最低达到10.925万元/吨,收盘于10.933万元/吨,本月累计下跌2.037万元/吨,跌幅达15.7%。目前来看,在多重利空因素影响下,镍价仍将在下跌通道中运行,目前在前低(11万元/吨附近)的位置空单放量,有继续下破的迹象。
印尼禁矿政策影响淡化
受矿石端不断扰动,镍价从7月份开始上涨,“印尼禁矿政策提前实施”从可能变为现实更是把镍价推至2014年9月以来的新高,但是提前禁矿的政策落地也意味着利多出尽,这是9月份开始镍价从高位回落最主要的原因。11月初,印尼政府针对违反出口规定的镍矿商进行调查,暂停了镍矿石的发货,有七家镍矿出口公司因涉嫌违反能源和矿产资源部第11/2019号条例而受到审查。但审查结果表明,印尼将恢复2020年以前1.7%品位以下镍矿的正常出口(但2020年镍矿禁令仍然生效)。这导致严格禁矿的预期出现松动,进一步加快了镍价的下行。目前,市场有部分投资者甚至开始怀疑2020年禁矿政策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以此作为高位沽空逻辑。
笔者认为,如果把禁矿政策当作事件驱动,那么这一驱动的衰竭确实会导致行情回落,因为事件驱动往往仅在短期内有效,它带来的上涨更多反映的是市场对未来的忧虑情绪。但如果2020年禁矿如期执行,事件驱动将变为基本面驱动,矿石短缺引发的镍铁短缺仍将给镍价提供上行动力。
镍铁供应由紧缺逐步转向过剩
回顾镍价2019年上半年的行情,3~5月份,镍价处于下跌趋势中,这一阶段下跌主要是因为山东鑫海镍铁新增产能逐渐投放,市场预计镍铁供应将出现过剩,再加上菲律宾雨季结束,我国镍矿港口库存开始累积。但到了6~7月份,镍铁供应不但没有过剩,反而缺口不断扩大,这在当时也为主力多头提供了很好的操作基础。根据新镍网调研统计,在我国主流不锈钢厂对镍的消耗中,国内高镍生铁消耗占总体镍消耗的综合水平达到50%~55%,这也是“镍铁-不锈钢线条”仍是当前镍市主要操作逻辑的原因。1~10月份我国累计生产300系不锈钢1139万吨,消耗国内高镍铁512万吨,高镍铁实际供应量为482万吨,短缺30万吨。笔者预计,11~12月份中国300系不锈钢产量为226万吨,消耗国内高镍铁106万吨,高镍铁实际供应量将达到108万吨,过剩2万吨。镍铁供应由短缺转向过剩,是当前空头思路的主要逻辑。
展望2020年,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讨论。一是印尼如期禁矿,中国加上印尼高镍铁产量将达到114万金属吨,国内电解镍产量15万金属吨,共129万金属吨;中国加印尼300系不锈钢产量将达到1730万吨,消耗镍138.5万金属吨,故短缺9.5万吨,在这种情况下镍价有反弹上涨的动力。二是印尼取消提前禁矿,那么中国加上印尼高镍铁产量将达到120万金属吨,国内电解镍产量15万金属吨,共135万金属吨,此种情况下镍供应短缺3.5万吨,较好弥补,镍价可能继续下跌。
不锈钢价格走弱拖累镍价
从长期来看,不锈钢价格和镍价同涨同跌,关联度极强,今年6月份开始的行情也是镍价先涨,不锈钢出于成本支撑的逻辑后涨,二者互相提供上涨动力。但是从10月下旬开始,镍价上涨已经无法对不锈钢起到刺激作用了,主要是因为不锈钢基本面太弱。目前不锈钢高库存、高产量的格局无任何改变,下游消费非常疲软,钢价下跌符合基本面现状。钢价的弱势状态会从两个路径利空镍价,一方面是从二者在行情上的关联性,另一方面是钢价下跌以后,钢厂由盈利转向亏损,可能决定减产,这会减少对镍的需求。
新能源板块用镍需求遭受打击
10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8.5万辆,同比下降34.76%。新能源补贴退坡的负面影响逐渐明显。从7月份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由正转负,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领域补贴将全面退出,严重打击市场对新能源领域用镍需求的乐观预期。工信部曾提出2020年中国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200万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到汽车销量的20%(2025年中国市场汽车总销量目标是3500万辆,20%即700万辆)。预计2019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将与2018年持平,2020年实现200万辆的概率较大,但在没有补贴刺激的情况下,2025年实现700万辆的概率较小。因此新能源电池板块对镍的刺激作用或将显著减弱。
未来操作逻辑
如果没有新的供应端扰动出现,在当前多重利空的影响下,镍价四季度或保持弱势下行态势。但明年春节后,在不锈钢厂开工、印尼禁矿、菲律宾雨季镍矿出货量少的影响下,镍价或有反弹机会。

责任编辑:李茜蕊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