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强沪弱 跨市套利酝酿“锌”机会

2019年11月14日 9:23 452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期货   作者:

截至11月12日,沪锌全年下跌13.7%。从库存来看,伦锌库存处于历史低点,沪锌经历年初历史低点后大幅增加至12.4万吨水平,后减少至目前的6.2万吨水平。从基本面看,供求仍处于矿松炼紧格局,矿松态势仍需一段时间才传导到精炼锌端。

宏观经济下行 锌价走势整体偏弱

10月31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将联邦利率维持在1.5%~1.75%,符合市场预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全面下行,市场对美国经济预期更为悲观,市场普遍认为美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我国10月PMI为49.30,连续6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美国ISM制造业PMI为48.30,小幅回升;欧洲制造业PMI为45.90,加速寻底;日本制造业PMI为48.40,环比略微降低。世界经济前景比一个季度前显著放缓。

中国10月M2同比增长8.4%,前值为8.4%;M1同比增长3.3%,前值为3.4%。M1与M2差值环比小幅回升,显示投资小幅改善。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长1.68万亿元,环比多增5222亿元。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同比增长10.7%,增速环比下降0.1%。融资水平逐步在改善中。

10月CPI同比上涨3.8%,前值3%;PPI同比下降1.6%,前值下降1.2%。随着猪肉价格不断上涨,CPI仍有上涨可能。

在全球经济普遍下行格局下,锌价整体走势偏弱,处于震荡下行通道。

供大于求 矿松炼紧格局未变

从基本面看,以嘉能可为代表的锌精矿企业自2016年减产以来,锌精矿过剩格局开始反转,导致2017年供给缺口达57.4万吨。其后,锌价上涨,锌矿企业复产。2019年,矿山进入复产爬坡阶段,锌精矿相对宽松。

目前,精炼锌加工费仍处于自2018年中开始的上升通道中,加工费维持高位。国内锌精矿加工费主流成交于6250元~6650元/吨,进口锌精矿加工费主流报价于260美元~280美元/干吨左右,高利润刺激精炼锌企业大量开工。但根据国际铅锌研究小组 ILZSG的统计数据,全球精炼锌缺口从今年1月的2.8万吨扩大至8月的19.3万吨。目前市场处于矿松,精炼锌弱平衡的格局中。仍需一段时间将矿松态势传导到精炼锌端。

从期限结构来看,伦锌呈back结构,沪锌呈小contango结构,说明伦市目前看淡中期锌价,沪市普遍认为目前锌价已经见底,中期有望回升。

下游消费需求较弱

精锌的下游消费构成中,镀锌占比46%,锌合金15%,锌合金15%,氧化锌11%,干电池13%。而镀锌主要用于制作防腐的镀层,应用于汽车及房地产等方面。

9月份,我国乘用车销量累计同比下降11.65%,自2018年10月以来,乘用车销量累计同比均为负值。我国9月份商用车销量累计同比下降3.37%。自2019年5月以来,商用车销量累计同比为负值。总体看淡2019年来自汽车端的消费。

房地产方面,本周百城土地成交面积同比下降70.3%,环比下降35.7%。本周百城土地供给1521万方,同比下降48.1%,环比下降26.9%;成交建面1024万方,同比下降70.3%,环比下降35.7%。“金九银十”后销售环比下滑,土地成交持续回落,短期看淡房地产需求。

锌价外强内弱 存在套利空间

伦锌方面,自10月10日以来,伦锌价格一路走高。海外锌库存不断创历史新低,累库不及预期,对锌价形成一定支撑。加之10月份Vedanta宣布关闭Scorption锌冶炼厂约6个月,影响大约4万吨锌锭产能。减产消息带来市场对锌价短期看好。

国内方面,由于对下游需求普遍不看好,而矿供给宽松,导致市场普遍看空锌价,锌价走势震荡偏弱。

而人民币汇率自2019年8月8日以来,出现一定幅度的升值,一直保持7以上高位,使得锌进口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目前,锌的内外比价已经到达历史极低点7.35,进口亏损已超2500元/吨。多沪锌,空伦锌,做多比价进行跨市场套利有一定的盈利空间。

综上所述,国内锌需求方面看不到明显改善,预计沪锌价格将窄幅震荡。由于国外锌库存处于历史低位,LME锌价有一定支撑,明显强于沪锌。11月5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破7关口,进口亏损由之前超2500元/吨水平小幅回落至2300元/吨左右,但仍存在跨市套利机会,可以多沪锌空伦锌以获得跨市套利盈利的机会。

责任编辑:李铮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