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不休的铝合金电缆

2016年02月28日 15:37 379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铝加工

  铝合金电缆“以铝代铜”,业界一直争论不休。尤其是这一两年来,铜缆企业越发感到危机,进而纷纷起来发声,抵制铝合金电缆。铝合金电缆的技术成熟吗?国内铝合金电缆的生产工艺水平如何?为什么有人说国外铝合金电缆在美国加拿大广泛应用,而欧洲并不适用?中国的铝合金电缆真的会取代铜缆的市场吗?以下是对业内专业人士的采访记录整理:
  一、铝合金电缆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毋庸置疑,国家已经明确“以铝节铜”的战略,铝合金电缆未来发展前景一定是向好的。一种新材料、新技术要完全取代旧的材料和技术,新旧交替,不同的思想观念的交锋,必然会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铝合金电缆来源于美国,自1968年研发出铝合金电缆,使用至今将近50年,该产品使用已经相当普遍,在北美国家市场占用率达到80%,实践证明,铝合金电缆使用50多年未发生任何事故,是安全的。一味的去反对它,排斥它,拒绝它,正如当年清朝官员反对建设铁路一样可笑,任何人也无法阻挡铝合金电缆的发展潮流,正如谁也无法阻挡铁路发展的历史潮流一样。
  尽管目前市场上还有各种反对之声,妄图扼杀铝合金电缆的发展,但是铝合金电缆已经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之势。随着国家工信部、住建部等主要管理部门大力提倡及电力主要用户国家电网、工矿企业、商业地产、小区地产等积极肯定,铝合金电缆行业与铜缆行业并驾齐驱已是大势所趋。即将于2015年9月正式实施的国家能源行业标准《额定电压0.6/1kV 铝合金导体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为铝合金电缆的顺利推广和运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标准依据。无论从市场接受度、从政策导向、从标准规范来看,铝合金电缆都具备与铜缆相同的市场地位,都是电缆家族的成员之一。
  二、是“以铝节铜”,并非“以铝代铜”,并非简单替代关系
  铝合金电缆有其固有的价值和地位,但并非完全用于取代铜缆,正如电视的出现,并没有取代报纸杂志,互联网的出现,也没有取代报纸杂志和电视一样,也许哪一天报纸杂志寿终正寝,退出历史舞台,那也是它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但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它依然有着自身的价值。
  铜电缆、铝电缆、铝合金电缆在电线电缆市场各有其所长。事实上,铝合金电缆主要适用于低压民用建筑领域,一些耐火、高危领域是不适合使用铝合金电缆,而在低压民用建筑领域,则铝合金电缆具有绝对的优势。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我国近来已经不提“以铝代铜”,改之为“以铝节铜”的基本国策,这是客观认识电缆市场的正确决策,是一种进步,意味着国家层面对于铜缆、铝缆、铝合金电缆的各自价值有了清晰的定位。
  三、使用铝合金电缆还是铜缆应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决定
  使用铝合金电缆还是铜缆应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决定。从金属材料的科学性能来看,完全的以铝代铜也是不可能的,铜电缆和铝合金电缆各有各的优点和特长,该用铜电缆的就不能用铝合金电缆,而可以用铝合金电缆的,就最大化的采用铝合金电缆,无论从电气性能、机械性能、经济性能来说都完全可行,为国家节省铜矿资源,维护战略物资的安全。纵观世界“以铝节铜”的历史长河,根据国情、科技的水平,各国有所不同,走走停停甚至出现反复,但总体是渐进式向前发展的,因此“以铝节铜”的前景大体上是明朗的。但到底用铜的还是用铝的电线电缆,应由终端使用的设计和使用者根据综合技术经济效果决定。
  四、推广应用铝合金电缆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铜资源是国家重要战略物资,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1917年,李大钊在发表的文章《战争与铜》中就指出,“铜与战争之关系,既如兹其切要,我政府应于收毁之制钱,特加贮蓄,以归于适当之用途,慎勿任其源源不绝输运海外以去,是不独金融界之重品,亦将来战场上之利器也。”呼吁政府储备铜资源,以备不时之需。虽然我国早在1957年就已经把"以铝代铜"确定为国家级技术政策,但由于执行不力和其他种种原因,而影响了铝芯和铝合金芯电缆的推广应用。作为一项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在市场的推广应用过程当中,用户必然会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
  导体“以铝节铜”的含义是指该用铜的线缆产品就用铜,对可用铜或铝合金作导体的产品,需经科学实验,有了实际试用成功的产品,才能应用,反对盲目推广。“以铝代铜”和“以铝节铜”,仅一字之差,带来的结果却是今天“铜铝之争”,相煎何急,铝合金电缆并非是要抢铜缆的饭碗,而是在不同应用范围内,以符合中国国情的条件下进行使用,对铜缆进行替代,以节约国家和社会的战略资源,符合国家、社会、用户的整体利益。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