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味道

2015年08月31日 13:22 578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文学杂谈   作者:

       说起父亲,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纷纷往事和谆谆教诲,但最令我挥之不去的,是那些透着父亲味道的家乡菜,那里面有父亲对我们的关爱、对家人的情感和作为父亲的责任。
  记得父亲在世的时候,每当过年过节,不管生活多么艰辛,他都会亲自下厨,给我们做一些家乡菜,除了换换口味,更主要的是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向往。说起父亲做的家乡菜,不能不提豆腐菜。听父亲说,这道菜在我们广西老家是家家户户都会做,叫“豆腐酿”。说起“豆腐酿”,这里面还有许多难忘的故事。
  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国家“三线”建设的需要,大批建设者从湖南株洲千里迢迢来到四川自贡,参加由我国自行设计的西南硬质合金厂(今自贡硬质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的建设。由于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建设任务又非常繁重,因此,许多调到自贡工作的同志,刚开始并没有把家属一起迁来,成了工厂里结了婚的“单身汉”。
  父亲有两位老乡,一个姓陆,一个姓魏,他们刚来自贡的时候就没有把家属从广西老家迁来,因此,每到周末,他们就常来我家里坐坐,和父亲用家乡话聊天。聊些什么?我和母亲一句都听不懂,只是感觉聊到高兴的时候,三个人都会哈哈大笑起来。而母亲也只会看着他们笑,然后就只顾低头织毛衣,而我则缠着大人们要空烟盒,折烟盒玩。到要吃饭的时候,母亲放下手中织的毛衣去生火做饭,父亲他们则继续“依呀哇呀”地交谈着。
  那时候的生活条件跟现在是没法比的,做饭的炉子是自己用砖头砌的蜂窝煤炉,先要把封好的炉子打开,加上一块新蜂窝煤,用蒲扇将火生起来,然后才能煮饭炒菜。饭菜也很简单,基本上是素菜,最多放点猪肉点缀一下,但大家吃起来是那样的香。同样,在现在看来特别普通的豆腐,在那个年代,也不是想吃就能买到的。
  记得在我十多岁的时候,为了买一小块豆腐,头天晚上就跟母亲要了4分钱,第二天早上5点钟起床,拿上一只搪瓷碗,和约好的小伙伴一起,到离家3公里左右的自贡市大安农贸市场去排队买豆腐。那时的生活物资都由国家统购统销,私人是不能进行买卖的,豆腐也不例外,由国营豆制品公司生产,每天一大早就送到各农贸市场的定点门市部进行销售,4分钱一小块。由于每天销售的豆腐数量有限,因而买豆腐要排很长的队,去晚了买不到。为了上学不迟到,我们买好豆腐,就只能一路小跑地赶回家,匆匆漱口洗脸,拿上母亲准备好的馒头,背上书包,边走边吃,赶去上学。
  那个年月,由于生活物资比较匮乏,很多都是凭票定量供应的,能搞到黄豆票,买到黄豆就很不容易了。但工厂对在生产一线工作的职工,每年都会发放一些保健物资,如白糖、绿豆、黄豆等,父亲的“单身汉”老乡刚到自贡时,都在生产一线工作,自然就有这些待遇。因此,每当周末来我家时,有时会带上些黄豆,做“豆腐酿”吃。
  制作“豆腐酿”是比较繁琐的,首先要用水把黄豆泡软,等泡上两个小时,父亲就提着黄豆和一个大锅,到附近的农家,用石磨将黄豆磨成豆浆,然后将豆浆放在炉灶上烧开,并用石膏水点豆浆,等豆浆刚开始凝固时,就成了豆腐脑。这时候,父亲就会拿一只小碗,盛上一碗豆腐脑,放点白糖递给我,吃着父亲做的豆腐脑,我心里美滋滋的。等豆腐脑结成块时,就把它倒入事先铺好纱布的木盒子中,盖好纱布和木板,木板上再放上几块砖头,等水分被全部挤出来以后,就成了豆腐。将做好的豆腐切成小方块,用弯成一个小弧形的竹片,在每块豆腐上挖一个小洞,再把肉末放入小洞内,把挖出来的豆腐盖上,“豆腐酿”就做好了。随后,可以蒸着吃,也可以油炸吃。特别是油炸后,表皮脆香,里面酥软,更讨小孩的喜欢。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豆腐已不是什么稀罕食材,更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什么时候想吃都能在菜市场买到,更不用起早排长队了。但我至今仍然非常怀念父亲做的“豆腐酿”,怀念那挥之不去的父亲的味道。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