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 旺季来临 锡价短期上涨可期

2015年04月03日 9:19 247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期货

  今年来,伦锡延续2014年的弱势(去年全年下滑近16%)呈稳步下滑,一季度累计跌幅逾12%,该跌幅在基本金属中仅次于伦镍(跌近18.5%),撇除美元走强及全球经济下行担忧外,伦锡库存不断攀升,缅甸及澳洲出口大幅增长是关键打压因素。不过鉴于短期持续下挫之后的技术调整需求及宏观环境,锡市基本面的微妙转变,期锡不宜太过看空,或有望止跌反弹。

  中国经济下行不断引发政策预期
  中国3月官方制造业PMI和汇丰制造业PMI一升一降,出现明显的背离,显示国内制造业增长整体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使得市场对国内经济下行的担忧持续存在,但与此同时,市场亦对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维持宽松预期,尤其是预期4月将还会有一次降准的机会。而3月中国央行的降息和两会后不断出台新的房地产刺激政策则不断验证了市场的预期,在这将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下行担忧对期锡的打压,更何况该利空预期已逐步反应在锡价的下跌行情中。此外,在2月降准和3月降息实行之后,第二季度相对宽松的流动性或有助于实体经济的复苏,这也将改善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美元指数或陷入高位振荡
  年初来美元指数气势如虹,强势上涨,令基本金属纷纷承压回落,但3月18日美联储举行利率会议之后,因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令市场延迟了美联储加息预期,从而使得美元指数自高位明显回落。而且近来美国公布的部分经济指标好坏参半,尤其是即将公布的3月美国非农就业数据,预期仅增加19.5万,远低于前几个月的增幅,同时全球其他经济体均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此背景下,美联储无需急于加息。美联储下一次议息时点在4月末,在此之前美元指数涨势趋缓,或将陷入高位振荡整理,这将为基本金属的反弹提供条件。

  中国锡矿砂进口量剧增
  据世界金属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锡市供应过剩7300吨。我国锡矿砂的对外进口依存度较高,今年2月我国进口锡矿砂19000吨,环比虽连续第三个月下滑14.6%,但同比剧增5.5倍,创下历年同期最高水平。今年1-2月我国累计进口锡矿砂41251吨,同比亦剧增88.63%,其中进口自缅甸的锡矿砂高达39706吨(占比96%),同比剧增97.65%。去年全年我国累计进口锡矿砂177949吨。在此背景下,英国金属研究机构预估今年中国锡产量仍可能增加。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锡生产国,2014年锡产量占全球的比例高达约46%。今年1-2月中国累计锡产量达27579吨,同比增长7.6%。

  但印尼锡企限制锡出口
  2014年中国从印尼累计进口精炼锡及锡合金6614吨,同比剧减56.84%,创历史新低水平,因印尼锡生产商限制锡出口,以支撑价格。今年印尼锡企将继续执行这一出口禁令。今年1-2月我国累计进口精炼锡及锡合金为8747吨,同比下滑38.74%,其中进口自印尼的精炼锡及锡合金为2623吨,同比下滑60.34%,进口量占比近30%,数据显示出口禁令的影响继续体现。就在3月份印尼邦加·勿里洞省长再度组织召开了一个由25家锡冶炼厂参加的会议,计划在两个月期间内削减30%出口量,受此影响,锡价后期或将有望获得提振。

  下游消费需求或回暖
  锡下游消费多集中在焊料、镀锡板和锡化工等领域,其中电子焊料占锡焊料的85%以上,因此电子信息制造行业是锡最大的消费领域,其景气度与锡的需求密切相关。鉴于中国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市场预期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速将会趋于稳定。今年1-2月中国电子信息行业产销保持较快增长,1-2月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比去年同期水平高2.9%,领先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5%。据调研显示,3月份各电子厂开工情况会得到明显好转,其生产的加大将提振诸如锡焊料厂等订单情况的好转,从而带来锡需求面回暖。预计4月份锡价在需求回升扶持下将会有所上涨。
  综述,期锡本身的基本面整体偏空,令其中期表现相对疲软,但需要警惕的是,短期宏观基本面出现微妙转变,中国政策预期及4月为传统的基本金属的消费旺季等点点利多星光或可燎原,期锡持续下挫后可关注波段反弹走势。建议沪锡1507合约可背靠11万元/吨之上逢低建多。

责任编辑:叶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