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都迷惘过

再读路遥的《人生》

2015年01月15日 14:38 358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文学杂谈   作者:

  26年前,在亲戚家偶然读到《人生》这篇小说。刚读完几页便被深深吸引住。坐在坍塌的院墙石头上,一口气读完。久久沉浸在真切、细腻的情节里,感觉万物都不复存在。
  通过《人生》认识了已故著名作家路遥,《人生》和他另一部作品《平凡的世界》,以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展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人的生活状态。
  《人生》讲述了生在乡村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农村又离开农村,再回到农村的人生变化过程。初读时,给我最直接的震撼,是高加林与巧珍的爱情故事。年少朦胧时分,谁不向往美好爱情。小说对巧珍的描写,美好而动人。不光有“漂亮得像花朵一样”动人的外貌,是“川道里的头梢子”、“盖满川”,更难得的是她有颗“金子般的心”。她不屑于当时非常吃香的公社干部和工人,而是痴情于“更有意思”的穷“先生”高加林。为了他“做出任何牺牲也心甘情愿”。她爱的真、爱得深、爱的苦。先是一往情深默默痴恋;继而用爱情的暖流漫抚精神的冻土,帮助高加林度过人生的低谷与无助;当心爱的人在新的憧憬中见异思迁时,她选择了坚强与隐忍;当“哥哥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时,又以善良的本性宽仁以待,阻止姐姐落井下石式的报复……。如此淳朴、真挚、美好的爱情之花,却以无可挽回的悲剧形式凋零,真实而残酷,直叫人扼腕叹息。读后,总有一种痛失珍宝、欲哭无泪感怅留心头。
  优秀的作品是“时代的眼睛”。我之所以喜欢读《人生》,就是因为作者以惊人的洞察和真诚的关切,客观、典型、细腻地揭示了上世纪80年代早期农村知识青年的彷徨、迷惘、挣扎与纠结。作为“高加林”的同代人,书中一些细节和心理的描写,迷惘中苦与痛的揭示,真的捅到我们心坎上。
  20多年过去了,今天再读《人生》,仍然被书中情节深深打动,但同时又多了些不一样的感想。
  作为与高加林差不多的同代人,对高加林的向往与选择、迷惘与挣扎,可能都有着某种感同身受般的“理解”。囿于当时的大环境,上世纪80年代早期农村知识青年这个群体,想要改变自身命运,确实非常困难。那时的农村与城市、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不是能用脚步可以丈量的。面对闭塞而落后的农村、无从谈起的精神文化生活、一天天远去的理想,不甘蛰伏的青春冲动,青葱朦胧的情感……,谁没有人生的苦闷与迷惘?换做是其他人处在高加林当时的位置,也难免不会做出相同的选择。人生总是充满着矛盾,假如没有后来的变故,也许高加林和亚萍之间比他和巧珍更和谐。相比闭塞而落后的农村,对于繁华未知的大城市,高加林的憧憬和向往是可以理解、无可指责的。放弃巧珍的同时是告别粗俗的农民生活,接受亚萍意味着对于事业和未来的开阔前景,我们很难妄断孰对孰错。高加林与巧珍之间文化、个性、观念等差异是明显存在的,如果要留下来和巧珍一同生活也不他躁动的个性所能安于接受的。生活不是童话,人生充满矛盾与选择,重要的不是对与错,关键是我们能否在矛盾中做出选择并勇敢地承担后果。在这点上,巧珍的坚强与豁达很值得敬佩,追求爱情时大胆、热烈,遭遇变故时,也没有一味软弱消沉,反而是高加林在最后埋怨活着没有意思。也许是巧珍没有文化,从小在乡野田间长大,才让他对世事无常的得意失意没有过多的计较苛求。而往往是一些自命不凡、自负清高的文化人才对生活百般挑剔。路遥的这个故事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放在今天,依然会是很多人的心灵镜鉴。
  《人生》中的人物命运被路遥放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从高加林的命运起伏、他与德顺老汉两代人的爱情悲剧,无不烙有时代与社会的印记。旧社会的门当户对,害得德顺老汉打了一辈子光棍;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固执守旧的刘立本,害得刘巧珍不能上学,一字不识,终因与心上人文化上的差异而致爱情之梦破灭。如果放在男女平等、基础教育普及的当下,凭着巧珍的聪慧,她与高加林之间的差距的肯定不会有那么大。而拥有出众才华的高加林,他的人生选择肯定要从容、多元,人生际遇可能也会有无限的可能。至少不会为走出农村、当上小学代课老师、在小县城找上一份工作等“理想”,经历那么多的曲折与磨难。与上世纪80年代对比,20多年后的今天,社会各个层面均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特别是乡村,更是发生了从外到内的嬗变。稍微读了一点书的年轻人都会到外面去闯荡,更别说多才多艺的“高加林们”。因此,宏观、理性地审视上个世纪80年代农村所发生的一切,在唏嘘高加林人生遭遇同时,我更有感于现在农村各方面条件的改变和年轻人的幸运:同城市一样便捷的资信、出路的多样化、恋爱的自由度、日渐开放开明的氛围、城乡差别的空前缩小等等。当然,不否认,现在的年轻人肯定也有他们的苦恼和迷惘,但与上个世纪80年代相比,现在的年轻人真的要幸运得多。事非经过不知难,那个时候,连想找一本书、一份报纸看都是一种奢望。
  再读《人生》,依然给人启迪良多。高加林人生道路的一波三折,命运的跌宕起伏,看似由一系列偶然因素造成的,实则这种改变是必然的。他兼具保尔.柯察金与于连.索里尔的性格,具有自觉和盲动、英雄与懦夫、强者与弱者的两重性;他不断的思索、追求、奋斗,努力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但他忽略了黄土地这个奋斗的根基……。还有改革开放对传统农业社会结构和农业的冲击;在挣脱贫穷同时,如何固守民族传统道德等等,时至今日,路遥在《人生》中的这些关注和思考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我无意褒贬写作人与读者的爱好与取向,面对时下泛滥不休的轻佻戏说,无病呻吟的风花雪月,还有光怪陆离的随意穿越,我还是喜欢读路遥的作品。路遥是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有责任、有良知、有担当,他们带着对时代与现实的思考,写进了人们的内心。他立足现实,关注现实,描写实实在在的“人生”。他不写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是关注普通人的庸常生活,写黄土地上的芸芸众生们在苦难中的磨难与成长,这才是真正的文学,也是路遥作品能穿越岁月的风尘而魅力不减的原因。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