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源国情实际出发优化能源结构

2014年10月13日 15:41 1065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编者按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地位日益凸显。如何保证能源安全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除了考虑能源供给等因素之外,面对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优化能源结构还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效果。但是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容易完成的事情。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会秘书长、原地矿部部长朱训近期撰文,就如何从资源国情实际出发优化能源结构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对如何合理有效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可再生能源给出了具体可行的独到建议。本期全文刊登这篇文章,以供有关部门参考并飨读者。
  能源问题是事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明进步、社会稳定、国防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一方面希望不断增加能源供给以满足其追求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同时又不希望能源生产和消费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面对这样双重压力的形势,在确保能源供给安全的同时,又做好环境保护,不仅是中国,也是全球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正因为能源问题十分重要,所以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6月13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研究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时提出,要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作为长期战略从当前做起。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处理好能源安全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将涉及到能源资源、能源供给、能源消费、能源结构、能源技术、能源体制等诸多因素,其中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调整与优化能源结构。如何调整与优化能源结构又有很多途径,遵循党的实事求是路线,从资源国情实际出发优化能源结构则是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拟就此做一点探讨。
  能源结构受制于资源国情
  1983年,笔者在地质矿产部工作期间,曾在《瞭望》杂志1983年第10期发表一篇题为“从国情出发制定找矿方针”的文章。文中从我国能源资源品种、数量和质量等情况的实际出发,对我国能源结构提出了“以煤为主,煤、油(气)、水(电)、核并举”的方针。(《朱训论文选·地学哲学卷》第63页)
  时过31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虽有显著改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由1980年的96%下降到2013年的90.2%,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构成中由1980年的4%上升到9.8%,其中煤炭在总量构成中由1980年的72.2%下降到66%,但是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大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
  1980年以来的33年间,能源消费结构之所以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与我国能源生产结构密切相关。在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和构成中虽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生产比重由1980年的96.2%下降到2013年的89.1%,但是化石能源在能源生产总量中仍居绝对主导地位。其中,煤炭产量在总构成中所占比例不仅没有下降,反而由1980年的69.4%上升到75.6%。能源生产结构之所以如此又与我国的煤炭资源特别丰富、煤炭生产规模较大有关。
  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受制于能源资源国情条件这一重要特点,不仅在中国是这样,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也是如此。据《BP世界能源年鉴·2013》报告称,巴西的石油和水力资源都比较丰富,所以石油和水力资源在能源消费总量构成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45.7%和34.4%。印度和德国的煤炭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所以煤炭在这两国能源总量构成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52.9%和25.4%。
  从世界来看,化石能源在全球消费总量构成中所占比例由1980年的94%下降到2012年的91%,石油在能源构成中由1980年的44.9%下降到2012年的 33%,煤炭在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不仅没有下降,反而由1980年的 27.2%上升到2012年的30%。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之所以出现如此情况,与全球能源资源情况密切相关。据国土资源部资料,2012年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按当年开采量计算,分别可采109年,59年,57年。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