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矿局:找矿·发展·和谐
——记“民族团结模范单位”新疆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
2014年09月05日 8:51 13536次浏览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类: 重点新闻
夏秋之交,记者来到少数民族占90%的“西域古城”——新疆喀什市。走过有着少数民族浓郁情调的闹市街头,来到新疆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简称二队)这一充满勃勃生机的队部大院。
在此之前,记者采访了极富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经验的新疆地矿局党委书记刘颂东,他说:“除了找矿突破成就在全局名列前茅之外,二队还是一个由汉族和维吾尔族等9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二队现有职工483人,其中161人为少数民族,占职工总数的33%。可以说,加强民族团结、实现稳定发展是二队的一大特色,也是其战略思维的过人之处。”
瞄准发展,地质找矿创奇迹
作为新疆地矿局驻喀什的一支综合性地勘队伍,建于1958年的二队,主要工作区域在条件异常艰苦、环境恶劣、地处南疆三地州的西昆仑山和西南天山。二队地质找矿功绩卓著,仅从“十一五”以来,就承揽各类地勘项目174个,创造了21.1万余米岩芯钻探进尺和22.4万立方米槽探记录,以及修筑钻探道路150余千米的不凡业绩。
“三铁一金”为二队最新找矿突破的显著标志。近日,二队在西南天山发现了127吨超大规模的萨瓦亚尔顿金矿;2008年,在国家航磁项目的支撑下,二队快速圈定西昆仑塔什库尔干铁矿带,共发现赞坎、莫喀尔、叶里克等4处大中型铁矿,初步估算潜在价值达6000亿元以上。且不论二队为南疆经济发展提供了何等强有力的资源支撑,仅在发展地矿经济上,2013年,二队实现年经济总量1.5亿元,较之10年前增长8.7倍。
为人热情谦逊、办事细致周到、今年57岁的二队党委书记赵加洋,15岁便从陕北子长老家来到南疆打拼。不怕苦、不怕难的他,从槽探工等基层工作干起,30多岁便当上了队党委书记。10年前,他开始与崔洪斌队长搭班子,上级曾两度调他到乌鲁木齐工作,都被其婉言谢绝了。为何如此痴迷南疆?笑声朗朗的赵加洋用浓重的陕北话说:“这个地方很适合我(e音)生长,所以,早就下决心要把老骨头交给南疆、交给二队咧!”
此次,记者随着赵加洋书记走进二队大院,感觉眼前一亮。这里既有一幢幢较为老式的职工宿舍楼,又有新建的万余平方米宿舍大楼,还有花草簇拥的标准篮球场和职工大食堂。
赵加洋书记说:“人说‘细节决定成败’一点也不错。这大食堂和遍布野外的二三十个小食堂一样,都是几十年一贯制、雷打不动的清真餐。这等管理细节,透出二队领导班子视民族团结为大事的战略意图,亦奠定了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石,此为二队的好传统和传家宝。尽管喀什形势较为紧张,可二队保持了四季如春的好景色,就连普通邻里之间也能做到和谐共处咧!”
再看二队大院门口认真而庄重的少数民族保安,在其12位保安中,有10位为少数民族同志。联想大街上偶尔遇到的持枪执盾的巡警和装甲车,以及较为常见的身背2米长折叠警棍的交警,似乎与这里形成了一种反差。记者问崔洪斌队长:“如此信任并委以安保重任,就不怕大院出事吗?”
崔洪斌队长对此坦然一笑,他一字一顿地说:“不怕!因为二队同志久经考验,久经野外地质的高原历练和闯关越隘的生死考验。更何况我们早已清醒地认识到,稳定是大局、发展是根本、关键在找矿。10年前,队领导班子提出‘找到矿是硬道理’的战略目标,其用意就在于发展二队、稳定二队和创建‘和谐二队’!”
说得好,崔洪斌一语道破战略思维的天机。国家的改革、发展与稳定,不同样充满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辩证法嘛!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