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异化的黄金贸易融资故事
2014年07月07日 9:28 2529次浏览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分类: 有色市场
“以商品尤其是黄金为载体的热钱,未必都是来自国际资本大鳄,往往就是那些毫不起眼的小贸易公司。”一名做跨境商品交易的投资经理对记者称。 继钢贸融资、铁矿石融资和铜融资后,黄金贸易融资逐渐也浮出水面。国家审计署最新报告显示,抽查25家黄金加工企业2012年以来虚构贸易背景,进行跨境、跨币种循环滚动贷款累计944亿元,套取汇差和利差9亿多元。
而业内人士称,除了套取汇差和利差外,如果从银行套取的资金流向房地产、信托等领域,亦会收获可观的利润。
“之所以选择黄金,是因为黄金价值较高,体积小,运输方便,但黄金加工贸易融资2011年之后才比较流行。因为是加工贸易,且全部使用进口原料加工,海关不征收出口关税。”贸易商张立明(化名)告诉记者。
黄金加工贸易:套取汇差和利差
利用黄金加工贸易,进口黄金原料,简单加工再出口,已经成为黄金贸易融资的主要链条。
“黄金加工贸易融资方式与其他商品类似,无非是在岸黄金加工商A把信用证支付给离岸子公司B,进口黄金至保税区,离岸子公司B以收到的信用证做美元融资,从离岸银行借入美元,这个借入成本要低于内地,公司A收到离岸子公司B的美元款项,把黄金简单加工出口。”张立明向记者简单描述了这一资金跨境过程。
“简单加工成本很低,通过反复进出口对倒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套利,还可以做大贸易额,并获得高额贷款。”张立明还表示,香港离岸人民币(CNH)和在岸人民币(CNY)兑美元的汇差经常存在,高的时候可以达到300至400点,100万美元在内地可以多换3万~4万元人民币。
黄金加工贸易很可能只是黄金套利的方法之一,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王红英对记者表示:“铁矿石等融资多存在于天津港、青岛港等地,而黄金融资则主要集中在深圳。铁矿石和铜等往往是多头套利,即贸易商手中有商品实物。但在深圳,市场上甚至存在黄金空头套利,即只需要黄金购买合同,甚至不需要从香港实际买入黄金实物即可从银行获得授信。”
香港目前是黄金进出内地的主要窗口,由于香港离岸人民币汇率与内地在岸人民币汇率走势并不完全一致,离岸市场人民币升值幅度更明显,且香港市场借贷利率较低,汇差和利差也成为贸易商套利的主要来源。
香港贸易发展局数据显示,内地与香港的黄金贸易额已从2009年的不足50亿美元猛增至2013年的接近700亿美元。另据香港统计署数据,2013年全年香港出口到内地黄金总量为近149.5万公斤,其中86%为转口,仅14%为直接出口。
去年5月,有媒体援引官方调研报告称,黄金简单加工产品不符合市场消费需求,简单加工产品并不在香港市场上公开销售,也不会在内地市场销售。2013年1~4月,深圳关区黄金简单加工出口总额约30亿美元,同期深圳关区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增长59%,但如果剔除黄金简单加工出口,深圳关区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率将下降10个百分点。
按照央行规定,黄金进出口实行许可证制度。而目前,仅12家商业银行拥有黄金进出口资格,进口后商业银行须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平台上售出进口黄金。但与直接进口黄金及其制品不同,黄金加工贸易不需要央行审批,这是黄金融资的重要渠道,也正是审计署报告的矛头指向所在,即黄金加工企业。
“仅25家黄金加工企业就通过虚构贸易已经将贷款额做到了900多亿元,可见全部规模很有可能远大于这个数。”上述投资经理对记者称。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