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异化的黄金贸易融资故事

2014年07月07日 9:28 253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有色市场

       资金流向成谜
  另外一名匿名贸易商对记者称,获取短期利差和汇差只是贸易商利润来源的一部分,银行开出的信用证期限往往是3个月到6个月,如果资金流向其他领域,比如房地产、信托等,利润则更加可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近日撰文称,这种商品融资不仅具有严重的融资套利倾向,即用境外低成本的资金转换成高利息的人民币,而且这些融资获得高息的人民币之后,会通过各种影子银行渠道流入国内房地产市场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以说,这些商品融资不仅会严重弱化央行的货币政策及对影子银行治理,也可能给国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风险。
  易宪容还认为,至于这些资金用途是什么,流向哪里,银行无从知晓。内地贸易公司在信用证到期还款时,有可能利用另一次同样的融资来支付。可见,这些商品融资不仅复杂不透明、融资链条长,不少环节政府无法监管,容易出现欺诈虚假行为,风险特高。
  不过,上述投资经理还认为:“没必要把这种融资妖魔化,归根结底还是汇率没有市场化,如果人民币汇率得到了正常的体现,就不会再有融资机会了。”
  “铜、锌、棕榈油等商品,在国内价格比国外价格低1%~2%的情况下,依然挡不住贸易商将它们往国内抛,何况黄金价格两边相等,足以看出其中的诱惑。”这名投资经理对记者分析称。
  据世界黄金协会(WGC)此前研究,在中国,用于融资的黄金在2013年年底总量可能达到了1000吨,规模约430亿美元。高盛集团此前估计,2010年以来,通过商品贸易融资活动流入中国的热钱约810亿~1600亿美元,占了中国外汇短期借款的约31%,黄金、铜和铁矿石是三种主要的融资商品。
  世界黄金协会此前还称:“除非中国央行更严厉、更有效地打击商品融资行为,或是中国的信贷分配和定价体系有所改进,否则可能仍会有大量黄金被进口用于融资操作。”
  此前,国内虚假贸易盛行,导致热钱涌入,既与人民币单边升值有关,也与商品融资有关,最终也促使监管层不断在外汇以及进出口制度上加强管理。
  易宪容建议,商品融资的盛行,很大程度上都是金融制度安排不足或存在缺陷所导致的,而这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因为政府对金融市场管制过多、市场化价格机制远没有形成的缘故(无论是汇率还是利率)。要化解我国影子银行的莫测风险,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加快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及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通过黄金简单加工的套利方式非常隐蔽,有时候会超出海关的监管范畴,表面上很难判断是否虚假贸易,这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1] [2]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