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色金属地勘单位之忧
2014年06月09日 11:0 9885次浏览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类: 重点新闻
地勘单位改革向何处去
著名地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对于许多还未进行改革的国有地勘单位来说,他们并未摆脱“打工者”的角色,“地勘单位用国家的钱找矿,取得的找矿成果和地勘单位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能共享其成果。如此以来,怎能调动他们的找矿积极性呢?”
“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已迫在眉睫。”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特邀专家王希凯则认为,“对大多数地勘单位来说,企业化是必由之路,没有其他选择”。
道理虽然这么说,但地勘单位的实际情况却并非一些专家、学者们想像得那么简单。首当其冲的就是包袱重、产业单一、家底薄的问题。
据统计,湖南省的地勘单位均面临退休人员比重过大的问题。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已经达到了1∶1的比例。有的单位退休人员的比例甚至远远高于在职人员的。而这些退休人员大多是为共和国的地质找矿事业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功臣。
除此之外,还有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湖南省的地勘单位大多数以地质勘查为主,小部分的涉足了工程勘察、房屋建筑基础勘察、岩石施工等衍生产业,还有部分涉及了矿业开采。但就湖南而言,地勘单位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拥有矿权,即使有矿权,要进行开采也面临很多难题。
据湖南省一位地质专家估算,湖南省地勘单位的人均资本不到2万元,而这样的资本实力是无法适应矿业权市场对于资本的巨大需求的。
目前,事业单位改革正在推进,从一些省份地勘单位改革的实践情况来看,情况并不乐观。
一些熟悉地勘行业的专家提出,地勘单位的改革不能一刀切,不能照搬内蒙古、新疆等矿业大省的做法。相对于这些省份每个地勘单位都拥有不少优质矿权,并且早已在探索探采一体化路子,像湖南这样的内地省份,大多数地勘单位根本没有配置矿权,主要靠“打工”为生。
陈毓川认为,国家应当给予地勘单位更加宽松的政策,鼓励地勘单位实现企业化发展。“国有地勘单位找到矿以后,国家应当把矿权留给他们,让这些单位以此为资本,实行勘探开发一体化,走企业化发展道路。”他说。
陈毓川的观点得到了湖南省地质专家的赞同。湖南省地矿局一位领导认为,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首先需要解决“钱从哪来、人到哪去”的问题。而地勘单位企业化则需要经历3个阶段:首先是充分发育的地勘市场,包括矿产风险勘查市场;其次是地勘单位的产业化;最后才是地勘单位的企业化。“而目前连充分的市场化都尚未完成。”他说。
上述领导认为,地勘单位改革首先要深入调查研究、征求地勘单位的意见、搞好布局、搞好顶层设计。
最近听闻,作为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的国土资源部的主要领导对于地勘单位改革的意见是,改革应因地制宜,要以促进发展、增强实力、改善与提高民生为目的,不搞一刀切。这无疑是一个科学的态度,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