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国际消息影响下的金属走势
2014年03月18日 15:25 2043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重点新闻
第一部分:早间国际新闻汇总
(综合最新的全球各大经济体经济数据,经济现状简析和官方重要言论)
■美国经济:
美国2月工业产出月率上升0.6%,优于预期
美联储(Fed)周一(3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月工业产出月率升幅超过预期,制造业产出月率则创下半年来最大升幅。
具体数据显示,美国2月工业产出月率上升0.6%,预期值上升0.1%,前值修正为下降0.2%,初值下降0.3%。
美国2月工业产能利用率小升至78.8%,前值78.5%。
数据并显示,美国2月制造业产出月率上升0.8%,创下2013年8月以来最大涨幅,预期值上升0.2%,前值修正为下降0.9%,初值下降0.8%。
美国2月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升至76.4%,预期值78.6%,前值修正为75.9%,初值78.5%。
具体数据如下:
工业生产(Industrialproductionindex)是衡量制造业、矿业与公共事业的实质产出重要的经济指标,工作生产指数是反应一个国家经济周期变化的主要标志。
该数据是经济健康状况的领先指标,生产对商业周期的起伏反应迅速,并与消费者支出、就业等诸多行业关系密切。若工业产出上升,利好美元。
美国3月纽约联储制造业指数小升至+5.61,仍不及预期
美国纽约联储周一(3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3月纽约联储制造业指数小升,但仍不及预期。
具体数据显示,美国3月纽约联储制造业指数小升至+5.61,预期值+6.00,前值+4.48。
美国3月纽约联储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升至+3.13,前值-0.21。
美国3月纽约联储制造业就业指数降至+5.88,前值+11.25。
美国3月纽约联储制造业物价获得指数降至+2.35,前值+15.00。
纽约联储制造业指数(NYEmpireStateIndex)是纽约联储公布的指标。制造业指数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指数,它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工业生产指数等共同构成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该数据是经济健康与否的领先指标,商业对市场条件反应迅速,商业信心的改变可被视为未来经济活动的较早的信号,如支出,雇佣情况和投资。
美国3月NAHB房产市场指数升至47,但仍疲弱
全美住房建筑商协会(NAHB)和富国银行(WellsFargo)周一(3月17日)联合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3月NAHB房产市场指数小幅增长,但仍然较为疲弱,因市场仍存忧虑。
具体数据显示,美国3月NAHB房产市场指数升至47,前值46,预期值50。
NAHB主席KevinKelly在声明中说:“很多因素引发建筑商对满足春季购房季需求的担忧,其中包括可建筑用地和技术工人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新屋库存极低等。”
全美住房建筑商协会与富国银行每月根据对建筑商的调查,制作出一个数据,通过衡量建筑商对未来房产市场的看法来预测未来房产市场走势。
有时会影响市场走势,因为它是房屋销售以及整体支出的一个甚佳的领先指标,而且新屋开工资料也可用来预测国内生产毛额中的住宅投资成份。
指数高于50,表明房产市场在扩张,利好美元,低于50表明在萎缩。
美联储继续长时间维持低利率可能存在风险
经济学家们表示,美联储(FED)主席耶伦(JanetYellen)曾声称,决策者应该研究范围更广的数据,以更好地掌握就业市场的动态,但一个耶伦尚未强调的就业指标--短期失业率正在发出通胀预警,这也凸显美联储继续长时间维持低利率可能存在风险。
尽管2月份整体失业率是6.7%,仍高于美联储乐见的水平,但是失业时间不到27周的失业率仅为4.2%。
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这接近2008年4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比1948年以来的平均水平低0.6个百分点。
包括苏格兰皇家银行证券(RBSSecuritiesInc)的MichelleGirard在内的经济学家表示,这个失业率水平表明就业市场趋紧,提高了工资上涨最终刺激通胀加速上升的可能性。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尽管美国经济提速增长,但是美联储决策者一直以就业市场疲软和通胀低迷为由维持短期利率在逼近零的水平。
美联储一直维持宽松货币政策,承诺在失业率高于6.5%、通胀预期不超过2.5%的情况下将维持主导利率不变。
RBSSecurities常驻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德的首席美国经济学家Girard说:“如果美联储的判断错误,劳动力市场的确变得紧俏,企业到一定时间将不得不提高薪资。”
MichelleGirard补充道:“一些美联储认为可以高枕无忧的领域--‘我们可以不用担心未来的通胀压力,守着这些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将受到质疑。”
Girard和来自摩根大通(JPMorgan)的MichaelFeroli,以及德意志银行(DeutscheBank)的PeterHooper等经济学家均认为,短期失业率更准确地反映出就业市场的紧俏状况。
失业率下滑和工资增长可能令美联储提早升息
美联储想要等到2015年末才开始升息,但失业率持续下滑以及工资不断增长可能令加息时间提前。
根据凯投宏观(CapitalEconomics),自1985年以来,一旦真实或季调后工资增长超过2.5%,美联储通常就会加息。而且当失业率降至7%以后时,年度工资增幅一般会加速至2.5%或更高。
截至今年2月,美国失业率达到6.7%,过去一年该数据一直处于下滑通道中。同时非管理层员工年度薪资增幅上个月触及2.5%的三年高点,1月为2.3%。
在多数情况下,美联储已经采取了加息措施,以避免通胀或经济过热的威胁。因此这是否意味着美联储将早于2015年末升息?
或许,但不是很确定。过去几个月实际薪资的增长可能只是暂时的。而且美国经济并没有接近全速复苏,这暗示美联储可能需要等待比通常更长的时间来观察工资有多大增幅。
”尽管预计失业率将进一步下滑,以及通胀缓慢回升至2%,美联储目前将利率维持到2015年末的计划显示其对升息更加谨慎,”凯投宏观首席美国区经济学家PaluDales指出。
不过Dales认为,美联储将不得不“比多数人预期的稍微快一点”采取行动。如果是这样的话,美联储将于周三政策会议上给出一些暗示。
■亚洲经济:
◆日本:
日央行将以量化宽松应对上调消费税带来的冲击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称,面对4月份消费税上涨的冲击已准备好扩大量化宽松刺激,并且不需要看到完整的数据表明增税冲击究竟有多大。其表示,消费税上调负面影响只是暂时的,但是如果最初的数据就显示增税的冲击大于预期,那么日本央行将快速行动。
黑田东彦自从2013年成为央行行长以来,日本央行实施每年60-70万亿日元的量化宽松来实现2%通胀目标,以此结束长期遏制经济增长的通缩。黑田东彦认为消费税提升3个百分点能够增强日本政府的财政,这从长期看有利于市场对日本经济的信心。
2%通胀率的目标将是黑田东彦面对的最大挑战,因为日本已经17年没有上调销售税了,而上调销售税会挤压消费和商业发展的空间。此前有经济学家认为日本央行将在九月末加大宽松的力度以支持日本经济的复苏。
四月,日本消费税将从原来的5%上升至8%,市场普遍预计该变化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日本经济增长。甚至市场认为,在2020年奥运会举办之前,日本必须将消费税率提高到20%以上,否则债券市场将面临灾难。目前日本政府债务规模提高到经济总量的245%,根据IMF的预测,这个债务比例在全球绝无仅有,希腊也仅为为179%,美国则为108%。
安倍晋三还决定削减企业税,以提高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吸引外资到日本投资。安倍此举也是为了缓解今年四月消费税上调可能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削减企业税的想法已经在日本政府酝酿了近一年。早在去年6月,菅义伟就曾表示调降企业税是重振经济的一个选项,但他随后表示这个议题将在考量企业界的看法后做出决定。9月,安倍晋三要求财政大臣麻生太郎分两步将下调企业税纳入刺激措施。在一月的达沃斯论坛上,安倍晋三强调,下调目前高达38%的公司税税率将为推动日本经济走上可持续增长道路注入强劲动力。
日本政府对经济看法保持乐观,出口和增税成隐患
日本政府周一(3月17日)公布的月报上调了对工业产出的评估,维持对整体经济的评估不变,前景展望乐观。
日本政府在月报中形容经济为“温和复苏”,呼应了上周日本央行(BOJ)的类似看法。
决策者有信心消费需求会在4月消费税上调之前的最后关头大增。日本消费税从4月起将从5%上升至8%。
但月报中也列出了一些经济风险,包括消费税增加之后消费力道预料将下滑,以及全球经济放缓,这可能给出口构成压力。
出口黯淡已成日本政府一大忧患。政府期待出口能帮助缓冲消费税上调后给国内经济活动造成的冲击。
内阁府一名负责汇编该报告的官员称:“我们认为,随着企业获利的良好表现,就业状况稳步改善,经济也站稳脚跟。上调消费税前最后一刻的需求益发自汽车扩及家用电器、家具和服饰。”
3月的月报称,工业产出正在因此而增加。政府之前的评估认为工业生产温和上升。这是7月以来政府首度上修对工业生产的评估。
但日本政府调降对房屋投资的评估,称房市增长放缓,上调消费税前最后的需求在房市已呈现降温趋势。政府先前的评估称房屋建筑因消费者赶在调高消费税前购屋而升温。
另外,日本政府维持对出口的评估不变,表示出口平稳。此前日本央行亦发表类似看法。
上周日本央行下调对出口的评估,表示近期出口趋平,较上月说法有所下调。但央行上调对资本支出的评估,对工业生产的看法也更为乐观。
日本央行在3月10-11日会议上维持货币刺激政策不变,看起来对2015年初左右实现2%的通胀目标颇具信心。但很多民间分析师认为很难实现这个目标。
日本1月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升幅创五年高位,为1.3%。日本政府重申,预计央行将在最快时间内实现通胀目标。3月的报告称物价“温和上升”。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