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深化地勘单位地质找矿改革的思考

2014年03月12日 10:52 933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原因分析
  综上国有地勘单位在深化改革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既有客观原因——在发展中自然会遇到不可避免的深层矛盾和问题,也有主观原因——不按科学发展和地质工作客观规律办事的人为因素。
  从客观方面分析:一是国有地勘队伍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存在政出多门,除现有国家级野战军和特种军外,没有必要再分设中央军和地方军。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国家急需特种矿产资源,需要组建一支专门的中央军。但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央企所属的地勘单位已失去“专业”的属性,现基本和地方军类同。二是目前国有地勘单位全部是“事业”属性,但实际运作按企业化管理和经营,体制和机制没有理顺。三是地勘队伍发展后劲不足,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执行的是高度军事化、计划化的集中管理,地勘单位只负责找矿,按项目和人头足额划拨地勘费,结余的经费统统上缴,没有积累和家底库存。在市场经济时期,地勘单位靠的是财政给予人头费差额拨款(少数的全额拨款),其余的全靠拓展市场领域的收入,物质基础弱、家底薄。四是地勘延伸产业是地勘单位走向市场求生存而派生的新型产业,但延伸业特别是施工业与地勘单位的属性完全不同。
  从主观方面分析: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还没有从保障矿产资源战略性的高度来谋划地勘队伍的定位。尽管1999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省一级政府有关加强地质工作、矿业权申报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规定,给地勘单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还没有从全国地勘队伍的发展现状进行顶层设计,地质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和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二是对地质找矿主力军的认识有偏差。认为地质找矿的主力是野战军和特种军。但实践证明,无论是资源大省还是资源小省,从事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项目和全国重点整装勘查区项目大都是地方军和中央军承担。如将地方军和中央军全部转为企业,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三是政事、政企分离还不彻底。部分地方军地勘单位还隶属于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管理。四是对地勘队伍融入社会化管理缺少国家政策导向和财力支撑,导致国有地勘队伍的养老、医保等关系职工利益的大事还没有全部纳入社会统筹,遗留问题多,包袱沉重。
  对策与建议
  从上述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笔者以为,深化国有地勘队伍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在改革中,必须按《决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有利于地质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有利于职工队伍和谐稳定”的原则,理清改革的形势和路径,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稳步推进。
  (一)强化地勘队伍改革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顶层设计,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国家层面,以法制的形式,从宏观上制定深化地勘队伍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等政策性指导意见。比如,在管理体制上,中央军地勘队伍,可否考虑整体下放到省(区、市)一级,实行属地化管理。对至今仍归属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管理的地勘单位,能否尽早回归到地方军队伍中来,实现政事、政企分离。通过必要的资源整合,建立起清晰的国家级(野战军、特种军)和省一级(地方军)两支地勘队伍管理体制。二是省级层面,在执行国家宏观政策性指导意见的基础上,要从微观的角度来考虑本省的矿产资源状况、地勘队伍规模、经济基础、所处环境、发展现状、改革方式等因素,制定出深化地勘队伍改革的具体政策和举措。如中央军地勘队伍整体下放到省里以后,首要的任务就是整合队伍,将中央军分布在各省(区、市)的地勘单位统一纳入到省级地勘队伍管理部门,以局为单元进行重组和职能定位,以理顺中央军和地方军两种不同的管理体制和领导体制,优化省级地勘队伍的整体力量。         (二)实行省级地勘队伍分类改革,创造条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要从矿产资源分布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就全国而言,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也有矿产资源较为贫乏的资源小省。再者,随着地质工作外延的不断延伸,服务领域已拓展到海洋地质、页岩气、可燃冰、浅层地温能等新型资源的勘查开发以及城市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大地质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针对客观的矿产资源分布和新的服务领域的延伸,对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必须注重实际,因地制宜,绝对不能将地勘单位全部“一刀切”转为企业化。因为,无论资源大省还是资源小省,都需要一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服务社会的地勘队伍。对此,地勘队伍分类改革可考虑三种模式:一是建立运作高效、人员精干的纯公益性一类地勘单位,承担先行性、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找矿任务;二是建立公益性二类服务社会的地勘单位,承担商业性地质工作和延伸领域的任务,对此类型的地勘单位的体制,可以独资,也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实行股份制;三是对今后发展方向定为企业的施工业,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施改制,逐步脱离事业体制,转为企业化。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