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安全生产法修正案草案三大看点
2014年02月28日 9:10 6811次浏览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类: 重点新闻
安全生产关系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关系千家万户。作为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基本法律——安全生产法施行已近12年,在预防和减少事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其诸多规定已不适应现实情况。
2月25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修正案(草案)》着眼事故预防,从企业责任、政府监管、问责惩处等方面对安全生产法进行了修改完善。此番修改有何背景和亮点,能否起到“重典治乱”的作用?记者采访了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和有关专家。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到人 隐患排查如实记录
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是预防和减少事故的根本途径,而建立明确、可操作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是重中之重。草案明确提出,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当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等内容。
“安全生产法对责任制已有所提及,但不完善。此次草案提出了责任制的具体内容,也明确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具体责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说,这包括了组织或者参与拟订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止和纠正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等。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2月25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安全生产法修正案草案说明时介绍,为了更好地发挥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作用,草案还增加了两个方面的规定:一是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要保证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能够参与涉及安全生产的经营决策;二是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而对其打击报复,包括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事故源于隐患,隐患不消,事故难除。此次安全生产法的修改更加重视事前预防,尤其是增加了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规定。草案提出,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并向从业人员通报。
在落实企业责任方面,草案还明确,国家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参加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黄毅介绍说,这是发达工业国家的成熟做法,既有利于事故发生后的赔偿,也有利于发挥保险机构在事故预防当中的作用,这也是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这项工作已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对解决事故抢险救援、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以外的伤亡人员赔偿等问题效果明显。
政府:强化监管执行力 明确乡镇政府职责
强化政府监管是安全生产的关键一环。此次安全生产法修改进一步完善了政府监管措施,增强了监管执行力。杨栋梁介绍说,一方面,此次修改适当扩大了监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可以采取查封、扣押措施的对象范围,增加规定可以查封、扣押违法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的危险物品,以及可以查封违法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危险物品的作业场所。
同时,草案进一步确立了安全生产监督执法的地位。针对实践中有些生产经营单位存在重大事故隐患,但拒不执行监管部门依法做出的停产停业等决定而导致事故发生的情况,为确保消除事故隐患,预防事故发生,在严格适用条件和程序的前提下,赋予监管部门相应的强制执行权,规定监管部门可以采取通知有关单位停止供电、停止供应民用爆炸物品,依法强制生产经营单位履行决定。
国务院法制办工交司副司长张要波说,由于采取停电等措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直接影响,其适用的前提条件和程序有很多限制(一是存在重大事故隐患;二是企业拒不执行停产停业决定;三是有发生事故的现实危险;四是采取措施要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不可随意使用,因为有的生产经营活动停电反而会造成危险,在程序上也必须经过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
在强化监管方面,此次修正案草案还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职责,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的监督和检查,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黄毅说,安全生产法对于安全监管的职责明确到县级以上政府,但在实践中,不少中小企业都在乡镇一级,此次修改目的是把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进一步拓展到乡镇一级政府,强化监管。
全国人大财经委法案室副巡视员翟炜说,草案增加这一规定,按照安全生产属地管理、全面落实各级政府职责的要求,这样规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不少乡镇人民政府的人员少、执法能力有限,虽然赋予其对辖区企业的安全监督检查权,又没有在经费、人员上给予相应的保障,监督检查权落实存在困难,建议常委会审议时,对这一规定进一步完善。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