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国际消息影响下的金属走势
2014年02月24日 11:25 2190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重点新闻
第一部分:早间国际新闻汇总
(综合最新的全球各大经济体经济数据,经济现状简析和官方重要言论)
■美国经济:
美国1月成屋销售超预期降至462万户,创18个月新低
全美地产经纪商协会(NAR)周五(2月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月成屋销售降幅超过市场预期,并创18个月新低,因美国冬季天气异常寒冷,且住房库存匮乏,这两方面因素打消了潜在购房者的积极性。
具体数据显示,美国1月成屋销售总数年化为462万户,创2012年7月份以来新低,预期会略微降低至468万户,2013年12月份487万户的数据没有修正。2013年7月和8月的销售情况仍为2009年以来最佳。
与此同时,美国1月成屋销售年化月率下降5.1%,预期会转而下降4.3%,12月份由上升1.0%修正为上升0.8%。
NAR指出,美国1月成屋待售库存为190万户,1月成屋销售全美均价为18.89万美元,较2013年同期上涨10.7%;美国1月成屋销售受损率为15%,前值为14%。
值得一提的是,NAR已经表示,美国2013年成屋销售509万户,创七年新高。
由于美国大部分地区都在近期遭受异常寒冷的冬季暴风雪天气侵袭,使得人们看房意愿不是很高,这样的问题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住房销售情况。鉴于1月份的美国天气仍然异常寒冷,恐怕2月份的销售情况也不容乐观。
高盛:美国经济倒退严重,半数以上受天气影响
无论是就业、房产还是零售领域,近期发布的关键美国经济指标都显示过去两三个月里形势在恶化。市场参与人士当前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寒风究竟吹走了多少经济成长,而一旦今冬极寒气候过去后,美国的经济活动性能够获得多大的后续增长动能。
高盛(GoldmanSachs)经济学家DavidMericle在一份商讨近期气候因素对经济活力的影响分析报告中预计,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经济活动损失是受到天气相关因素的影响。他预计,美国2014年GDP增速可能损失0.5个百分点,但是这也会给2季度经济增速带来0.5-0.75%的基数提振。
DavidMericle在报告中通过高盛独创的经济当前活动指数(CurrentActivityIndicator,CAI)解释了天气如何对经济形势产生影响:
通过对CAI指数的分析和核算,“我们确认了早先的研究成果,即CAI指数的25个分项指标中的绝大部分都受到了负面且可统计的显着冲击。我们也发现,暴风雪对于经济的影响同样显着。天气对房产部门的影响最大,例如房屋开工等指标。对于非农数据、工作小时数,以及初请失业金人数等就业指标冲击明显。对于零售销售等个人开支数据也也存在影响。”
天气因素对于企业调查影响较为温和,对于消费信心的制约也较为有限。
Mericle解释道:“我们保守地估计,取暖级别日数在近期与历史水平的偏离会在6月降至零,考虑到其他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的模型预估美国经济自3月份开始将显着反弹,并在未来数月里逐渐回到正常水平。”
美联储公布2008年FOMC手稿,耶伦称经济处于衰退边缘
美联储周五(2月21日)公布了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的纪录手稿,耶伦在2008年1月份认为,美国“正处于衰退的边缘”。
该报告称尽管美国经济下行风险正在增加,但是美国并未处于衰退之中。而时任旧金山联储主席的耶伦并不认同美联储的报告,
耶伦称,“不断恶化的信贷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状况可能会拖累经济增长。”
耶伦在2008年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上表示,“消费者债务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拖欠和坏账,这种现象在不断增加。而劳动市场不景气则会加剧这一趋势,因此金融机构应该进一步收紧其信贷标准和条款。”
根据美国全国经济调查局(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的数据显示,在此次FOMC会议上,美国经济已经处于衰退中约2个月。美国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处于衰退期间的时间为18个月,并且经济危机的起始点在2007年12月。
在此次会议前,FOMC将美国主要利率削减四分之三个百分点,即从4.25%降至3.5%,该削减幅度为2001年来最大。
FOMC在一次声明中描述前五个月市场波动时表示,“经济增长下行的风险依然存在,金融市场仍然面临巨大压力,商业和房屋信贷进一步收紧。”
FOMC在听取美联储调查部负责人DavidReifschneider的陈述后作出了上述决定,他称,“正如我们所见,我们预计将会有一个经济衰退出现。”
Reifschneider称,“虽然模型显示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上升,但是对于经济是否处于衰退中的预期并不统一。”
耶伦“明显地(brodly)”同意当时对美国经济正处于衰退的预期,并且称经济有“非常大的”风险下行。她还称,“严重、持续的房屋房屋市场下行和金融市场冲击令经济处于或者超过衰退的边缘。”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