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下制造业的反思
2014年02月20日 8:38 7322次浏览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分类: 重点新闻
挑战与机遇往往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也为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机遇。
首先,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向我们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流水线、集中化机器大生产的全新生产方式,生产要素、组织模式乃至市场供给与需求都将出现重大变化。这对我国进一步推进增长方式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给予了重要启示。未来在继续坚持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的同时,应将转型的对象从生产要素结构进一步扩展至供给结构、需求结构等领域,以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为主攻方向,更强调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个人、城乡、区域间的利益关系,国民公平待遇关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其次,“再工业化”是发达国家反思过度“去工业化”、推动回归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再工业化”并非简单的制造业回归,而是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上,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实现服务业高端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在过去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虽然顺应需求变化,并支撑了经济高速增长,但产业过度集中于原材料及加工制造中低端环节等问题,也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优化产业结构是新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进程中,应充分汲取发达国家过度“去工业化”及发展高风险、高杠杆的金融业务导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脱节的经验教训,借鉴其“再工业化”发展战略中具有前瞻性、符合发展大势的政策措施,根据不同类型行业的特点,有重点、有差别地推进结构优化升级,重点通过突破研发、设计、营销网络、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改造提升制造业,优化三大产业比例关系,建立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如今主要经济大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控制权方面,“再工业化”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中国取得先导性技术突破并将其产业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明确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确立为发展重点。未来应以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契机,进一步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关键技术,在工业革命制高点与市场先机的争夺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1] [2]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