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下制造业的反思
2014年02月20日 8:38 7323次浏览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分类: 重点新闻
无论是从工业增加值指标,还是从经常贸易账户余额来看,美欧发达国家在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推行的“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未来六年美国工业竞争力将持续上升,每年将从其他出口大国“夺取”700亿到1150亿美元的制造业出口额。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前景却出现令人忧虑的迹象。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1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PMI降至荣枯分界线之下,而产能过剩问题在近些年更是一直困扰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如火如荼之际,中国制造业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出路何在?
应当看到,在现有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主要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中国制造业仍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目前的产业转移压力主要来自于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关系不明显。因此,“再工业化”中出现的制造业回流发达市场,对中国虽会有一些影响,但总体冲击程度有限。此外,就中低端环节而言,中国除了人力成本较低以外,还在产品供应链等方面具有优势,国内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较大,对外资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受到全球经济复苏疲软及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等因素影响,201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同比下降3.7%,但2013年迅速扭转跌势实现了4.8%的增长,全球对华投资的总体趋势尚未扭转。
但需要警惕的是,发达国家可能将通过“再工业化”再次占领制高点,对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挑战。在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谁为主导虽然尚未有定论,但“再工业化”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结合,将可能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信息、资本等方面长期积累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抢占全球产业链关键环节,主导新型装备、新材料的生产和供应,成为未来科技革新与产业革命红利的主要受益者,这将对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挑战。
一方面,从盈利能力及品牌地位来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近30年来,中国制造业经历了追赶乃至在规模上超越主要发达国家的过程,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占比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制造业仍处于产业中低端水平,盈利能力及品牌地位有待提升。从国内来看,2012年入围中国500强的272家制造业企业利润占比仅为25.04%;从国际来看,我国制造业缺乏世界一流大型企业与知名品牌,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份额相对较小。
另一方面,从研发投入比较来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亦面临较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对研发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规模占GDP比重从1995年的0.6%逐步提升到2011年的1.6%,但与美欧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目前在全球研发投入排名前50的企业中有18家为美国企业。预计美国2012年的工业研发经费将达2730亿美元,即使扣除美国企业在境外的相关投资,也将超过中国的研发总额。美欧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积累的研发优势使其抢占了技术制高点,其借此在各种技术指标上设定的所谓“国际标准”,更是对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形成较大挑战。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