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2013(十):转型升级

2014年02月14日 10:22 914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关注转型升级中的
  突出问题
  一是扩大市场应用,化解产能过剩。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与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电解铝、工业硅、稀土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受到特别关注。电解铝产能过剩是相对性的,主要体现在产能向西部地区转移过程中,由于引导政策不配套,东、中部产能退出与西部产能增加不同步,形成的阶段性过剩,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总体上仍在可控范围内。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最根本有效的措施是拓展应用领域。因此,必须走扩内需、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通过应用创新,突破各种约束,开发市场、创造市场,形成产业新的发展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要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力开拓有色金属应用。例如,在运输工具中推广铝结构轻量化,可以实现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我国铁路专用运煤敞车,若从目前5%采用铝合金结构,上升到发达国家80%的比重,每年将多运煤5000万吨,同时可以大量增加铝用量。目前国内载重半挂车保有量300万辆,消耗油料占汽车用油量的25%。如按照美国70%使用铝结构计算,我国一年可减少燃油消耗76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200万吨,同时可增加铝用量1000万吨。扩大铝应用,促进节能减排有三个重要领域:一是交通车辆的“以铝代钢”;二是电力电缆行业的“以铝节铜”;三是家具领域的“以铝节木”。扩大市场运用,化解产能过剩,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是科技创新驱动,提高质量效益。当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并存。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有色行业依靠资源密集、产量增长、劳动力成本和环保标准低等支撑发展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资源、能源、人力、财务、环保成本均在刚性上升。2012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百元销售收入成本高达92元,高于全国工业企业85元的平均水平。有色行业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有几家,但盈利能力同国际一流企业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我们必须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从根本上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从而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们有色行业在转型升级中出现了很多亮点。一批明星企业脱颖而出,一批科技创新成果走到国际前沿,一批适销对路的高技术产品开发成功,推向市场。
  三是发展综合利用,稳定资源保障。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持续发展,首先要保证资源的稳定供应。当前我国大宗有色金属资源保障能力严重不足,铜、铝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70%和50%以上,一些短缺资源,如钽铌、铂族金属,对外依存度更高。境外资源开发项目受阻的事件时有发生,资源供应安全形势严峻。2012年,我国铝土矿进口量达到4000万吨,超过了国内产量,其中80%是从印尼进口。印尼政府出台新政策,限制出口,对我国铝土矿资源稳定供应形成严重威胁。面对挑战,我们必须走“开源节流”的资源开发利用道路,创新思路,利用多种途径,保障有色金属资源稳定供应和产业持续发展。但对于我国稀缺和需求量巨大的品种,光靠发现新资源还不够,还要大力推广回收利用、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据调查,我国高铝煤炭资源丰富,储量近1000亿吨,其中氧化铝蕴藏量达到90多亿吨。准格尔的煤燃烧后的粉煤灰,氧化铝含量达40%~50%,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氧化铝含量最高的煤种,具有极其重要的综合利用价值和开发前景。目前中铝、大唐、神华等企业利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已经形成了碱法、酸法和铵法等生产工艺。神华准能资源综合开发公司4000吨氧化铝半工业化试验项目,采用酸法工艺获得成功。他们采用酸法提取氧化铝,具有流程短、成本低、环保好的特点。因为酸法工艺对设备防腐要求极高,促进了新材料和装备制造的突破。大唐国际在内蒙托克托,采用碱法工艺的20万吨氧化铝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如果能实现铝在煤中的重大突破,从高铝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实现资源综合利用,这对增强我国资源保障能力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四是提升管理能力,确保经营稳定。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近年扩张很快,但是管理水平提升方面欠账很多。采用同样的生产装备和技术,我国有色金属企业的效益只有国外先进企业的1/3。除了我国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之外,对管理要素提升重视不够是一个重要因素。2012年,电解铝企业普遍亏损,但是地处东部沿海,没有电价优势的福建南平铝业公司却实现了盈利。作为一个规模不大的老国有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就是靠结构调整,靠加强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南平铝业一年节约氧化铝运费528万元,节约备品备件支出465万元。这个事例表明,有色企业必须走精细化管理的发展道路,提升管理水平,保障企业长远发展。当然,管理不单包括精细化,还有企业战略、预算管理、风险管理、基础管理、人才队伍培养等等,都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 [2] [3]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