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国际消息影响下的金属走势
2014年01月23日 15:17 2136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重点新闻
■欧洲经济:
欧元区三季度整体债务下滑,为金融危机以来首次下降
欧盟统计局(Eurostat)周三(1月22日)公布,欧元区债务在去年第三季度下滑,这是欧元区债务自2007年底以来的首次下滑,表明欧元区最紧迫的问题可能得到了控制。
数据显示,去年第三季度欧元区17国政府债务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从第二季度的93.4%降至92.7%,不过仍高于2012年第三季度时的90%,并且远高于在欧盟规定的60%的比例上限。同时,债务总额从8.875万亿欧元降至8.842万亿欧元。
总体债务中,近86%来自债券、国库券等股票之外的证券,其次是贷款、外汇和存款,以及金融危机相关的政府间借贷。
欧盟统计局表示,这次是2007年第四季以来的首次绝对值下滑,不过只要经济增长依然乏力,欧元区一些政府就仍需要花多年的时间才能将其债务比例降至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数据还显示,去年第三季度,希腊债务相当于GDP的比例则升至171.8%,2013年第二季为168.8%;西班牙债务相当于GDP的比例从第二季的92.2%升至93.4%,而葡萄牙的该比例从131.3%降至128.7%。
此外,欧洲前三大经济体的债务也出现下滑,德国债务与GDP之比降至78.4%,法国降至92.7%;意大利债务与GDP之比从前一季的峰值133.3%降至132.9%,但这个比重在欧元区仍是第二高,仅次于希腊。
多家大型机构预计欧洲央行将调降利率至0.1%
数据显示,欧元区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Eonia)连续第四天超出欧洲央行(ECB)的长期再融资利率,令市场上关于欧洲央行将会于2014年再度降低借贷成本的预期高企。
周三Eonia为0.351%,高于欧洲央行0.25%的主要再融资利率,第四天高于主要再融资利率,为2011年来最高的。欧元区的过剩流动性(Excessliquidity)为1255亿欧元(1700亿美元),为2011年12月来的最低值。所有这些都增加了欧洲央行进一步行动的压力。
INGBankNV高级利率策略师AlessandroGiansanti表示,短期拆借利率超出主要再融资利率,令我们预期欧洲央行将在未来三个月内削减主要再融资利率0.15%基点,至0.1%。
Giansanti称,“如果主要再融资利率下调至10个基点,Eonia将会跌至8至10个基点附近。”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基(MarioDraghi)本月曾表示,欧洲央行已经准备好了应对短期货币市场出人意料收紧的状况。欧洲央行于2013年11月份将其主要再融资利率由0.50%降至0.25%。
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加拿大皇家银行(RBC)和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AG)的策略师上周都曾表示,他们预计欧洲央行将会将其主要再融资利率降至0.1%。
◆英国:
英国去年9月-11月三个月ILO失业率为7.1%,预期7.3%
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周三公布数据显示,英国去年9月-11月三个月ILO失业率为7.1%,预期7.3%,前值7.4%。
据华尔街见闻实时新闻:
英国至11月三个月ILO失业率7.1%,预期7.3%,前值7.4%;
英国至11月三个月ILO失业人数+16.7万人,前值-9.9万人;英国至11月三个月不包括红利的平均工资年率+0.9%,预期+1.0%,前值+0.8%;
英国至11月三个月包括红利的平均工资年率+0.9%,预期+1.0%,前值+0.9%。
英国12月失业金申请人数变化-24万,预期-3.2万,前值由-3.67万修正至-3.43万;
英国12月失业率3.7%,预期3.7%,前值3.8%。
同时,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1.9%,至2.89%。
英国央行同时宣布,维持利率及资产购买规模不变。
英国央行称,即使失业率短期内跌至7%,也没有必要升息。如果很快触及失业率门槛,也没有需要立即升息;失业率降至7%这一门槛的时间很可能比预期的11月“实质性提前”。
英国央行此前承诺,在失业率降至7%之前都不会考虑收紧货币政策,但失业率下降速度比预期更快,增加了英国央行上调利率的压力。
一些分析师预计,英国央行会将失业率门槛降至6.5%。
贝莱德副主席Cohen评论称,英国央行不太可能下调失业率门槛。
英国12月财政状况继续改善,政府收入大幅增加
英国国家统计局(ONS)周三(1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经济日益增强提升了税收收入,令财政大臣奥斯本(GeorgeOsborne)有望实现本财年举债低于预期的目标。
数据显示,英国12月剔除金融行业干预后的公共部门净借款120.89亿英镑,低于预期的140亿英镑,前值为168亿英镑,上年同期为142.25亿英镑。
12月净借款的减少是由于政府收入增加了458亿英镑,为1998年有记录以来的同期最高水平。一名统计局的统计学家称,政府收入增加受到税收收入增加影响。
12月未剔除金融行业干预的公共部门净借款103.83亿英镑,低于预期的123亿英镑,上年同期为120.91亿英镑。
此外,12月政府收支短差90.37亿英镑,预期为5.0亿英镑,上年同期为166.09亿英镑。
当月剔除金融行业干预后的公共部门净债务为1.254万亿英镑,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5.7%。
英国央行会议纪要:即使失业率很快触及7%的门槛也没必要加息
英国央行表示,即使失业率很快触及7%的门槛也没必要加息。但同日公布的英国失业率意外骤降至7.1%,逼近英国央行加息门槛。这或许会令英国央行承压。
英国央行今日公布1月会议纪要,其提到随着英国的经济复苏势头好于预期,失业率降至7%这一门槛的时间很可能比预期有“实质性提前”。
在去年8月,英国央行曾表示不会加息,除非失业率降至7%,而他们预期要达到这一水平至少要三年时间。
但失业率下滑之快远超英国央行的预期。今天同时公布的失业率数据显示,英国去年9月-11月三个月ILO失业率骤降至7.1%,低于前值的7.4%,这已经相当接近央行的加息阀值。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在接下来几个月,失业率可能会降至7%。但央行会议纪要表示,“即使失业率短期内跌至7%,也没有必要升息”。
纪要还显示,明年春天央行加息的预期已经使得货币环境收紧,并令英镑走强。
据华尔街见闻实时新闻:
英国央行1月会议纪要:以9:0维持利率不变,维持资产购买规模不变;
即使失业率短期内跌至7%,也没有必要升息;
失业率降至7%这一门槛的时间很可能比预期的11月“实质性提前”;
当升息的时间确实到来时,应该是逐渐升息;
通胀压力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增长面临的不利因素可能延续一段时间。
通胀率短期内料将维持在2%附近,未来18-24个月达到2.5%的几率降低;
复苏势头好于此前预期;
货币环境已经收紧,因投资者消化了对2015年春季加息以及之后更快收紧政策的;
疲弱的生产力暗示闲置产能低于此前预期。
1月9日,英国央行议息会议决定维持基准利率0.5%不变,同时维持宽松规模不变。自2009年3月5日降息50基点以来,英国的基准利率银行利率始终未变,保持在0.5%水平。
英国12月政府收支短差继续维持盈余趋势
英国统计局(ONS)周三(1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政府收支短差(PSNCR)继续维持盈余趋势,但是公共部门净借款规模则则有所收窄。
数据显示,英国12月政府收支盈余90亿英镑,前值修正为盈余7亿英镑,初值盈余4亿英镑。
数据还显示,英国12月公共部门净借款为104亿英镑,预期净借款123亿英镑,前值修正为净借款151亿英镑,初值净借款148亿英镑。此外扣除金融干预之外,12月公共部门净借款为121亿英镑,前值修正为净借款168亿英镑,初值净借款165亿英镑。
分项指标,英国12月政府本期预算赤字78.43亿英镑,前值赤字127.84亿英镑;12月政府净投资25.40亿英镑,前值23.56亿英镑。英国12月政府负债净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34.5%,前值133.7%。
政府收支短差被视为政府资金缺口,短差越大代表未来政府发债规模可能走高,而盈余越大则表示未来公共部门发债规模可能会减少。
花旗将英国央行加息时间点预期提前至今年四季度
周三(1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失业率进一步向英国央行(BOE)考虑加息的水平靠拢,但央行强调没有必要立即采取行动。
英国至11月三个月按国际劳工组织(ILO)标准计算的失业率下降至7.1%,为近五年来最低水平,距离央行声称的考虑升息的7%门槛仅一步之遥。英国央行此前表示,在失业率触及7%之前,将把基准利率维持在当前0.5%的纪录低位。
英国央行今日公布的1月8-9日货币政策委员会(MPC)会议纪要显示,官员们认为,即使在不远的将来失业率达到7%的门槛,也没有必要立即上调基准利率。
花旗(Citi)首席英国经济学家MichaelSaunders将其预测的央行加息时间点提前六个月至今年第四季度。
Saunders表示:“我们预计到2015年末,MPC将把政策利率调升至2%,仍旧以政策支持经济增长。”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