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金融资源走向资本市场
——访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
2014年01月15日 8:57 6775次浏览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类: 重点新闻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提法宣示,中国在通往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十八届三中全会同时强调,政府要在简政放权、加强宏观调控、维护公平正义、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未来,中国经济转型需与金融改革协同推进,也更需要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的支持。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
记者:请您谈一谈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发展情况。
祁斌:我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被称为“中国奇迹”。我国的改革开放从农业市场化即农村的包产到户开始,进而实现了轻工业市场化、重工业市场化,现在某种程度上走向了金融市场化。“中国奇迹”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不断市场化、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
在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经济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从2013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正式告别“8时代”,即经济以8%以上的高速增长的时代。所以,从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来看,2013年可能是标志性的一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最近提出,我国正在经历的“双重转型”,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即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甚至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同时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但是,简单化地保增长,即多发货币和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多发货币将导致通货膨胀,对于很多新兴经济体而言,比如拉美国家等,很多经济崛起的进程就是被高通货膨胀所中断的;而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会延缓经济转型的步伐。因此,我国经济政策最大的难点就是要在增长、通胀、转型三者之间寻找平衡。
记者: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祁斌:我国经济有两个“堰塞湖”,即资金“堰塞湖”和企业“堰塞湖”,它们直接指向了我国金融体系中一些落后的方面。
首先是资金“堰塞湖”。过去30多年,我国人均GDP增长了100多倍,而人均储蓄增长了1300多倍,比经济增长速度快很多倍,因此形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一方面,中国社会拥有巨量的社会资金;另一方面,这些资金缺乏良好的投资渠道,由此带来了炒房、炒矿、炒棉花、炒洋葱等各种投机现象。
其次是企业“堰塞湖”,或称IPO“堰塞湖”。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有1400多万家。截至2012年12月31日,浙江省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有9710家,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符合上市公司财务标准的企业约有1000家。这些企业对于资本市场或金融服务的需求有多大?从国际上看,美国纽交所连同纳斯达克大约有50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40%是国外企业,60%是本土企业,大约为3000多家。假设经过若干年,我国未来的上市公司是美国的3倍,即约有1万家上市公司,那么,中国还有大约1399万家中小企业。并不是这些企业都会去上市或挂牌,但其中的确有很多企业会与资本市场结合。这能够大大加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也能大大加快经济和企业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经济这两个奇特的“堰塞湖”,是悬在中国经济社会上的两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由于资金找不到企业、企业找不到资金,而酝酿着巨大的经济金融风险,这充分说明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足。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