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国际消息影响下的金属走势

2014年01月03日 14:29 2226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第一部分:早间国际新闻汇总
  (综合最新的全球各大经济体经济数据,经济现状简析和官方重要言论)


  ■世界经济:

  摩根大通(JPMorgan)周四(1月2日)发布报告称,全球12月民间制造业经济增长较上个月上扬,且创下近3年的高位,这主要受到劳动力市场活动升温的拉动。
  该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摩根大通12月全球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上月的53.1的上升至53.3,为32个月高点。
  分项指标显示,摩根大通12月就业指数为51.6,11月份为50.8;物价指数为56.5,11月份为55.6。
  制造业产出指数为53.3,11月为55.2;新订单指数为54.7,11月为54.8;供应商交付指数为47.7,11月份47.5;库存指数为49.1,11月份为48.5;出口活动指数为52.2,11月份为52.6.
  这项指标是由摩根大通与研究和供应管理机构所编制,结合约20国的调查资料,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中国及俄罗斯在内。

 
  ■美国经济:
  美国12月Markit制造业PMI终值为55.0,创下11个月新高
  周四(1月2日)公布的报告显示,美国12月制造业活动创下2013年1月以来最快增速,而就业增长也创下自去年3月以来新高。
  Markit的数据显示,美国1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为55.0,位于荣枯分水岭50上方,超过11月的54.7,12月初值为54.4。
  12月产出指数终值为57.5,创下21月个月新高,11月为57.4。
  Markit的首席经济学家ChrisWilliamson称:“在信心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企业支出在增加。”
  12月就业指数终值为54.0,创下九个月新高,11月为52.3。
  Williamson指出,制造业每月约有2万个新增岗位。


  美国12月ISM制造业PMI降至57.0,但就业指数创两年半新高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周四(1月2日)公布的调查显示,美国制造业扩张速度在12月份略有放缓,但分项指标就业指数扩张至两年半最高水平,新订单指数也上升至2010年早期以来最高位置。
  具体数据显示,美国12月ISM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回落至57.0,一如市场预期,前值为57.3,2011年4月份以来最高水平。PMI高于50,表明相关行业活动扩张;反之,则处于萎缩状态。
  分项指标方面,美国12月ISM物价支付指数上升至53.5,预期会上升至53.0,前值为52.5;12月就业指数上升至56.9,创2011年6月份以来最高,预期会上升至56.8,前值为56.5,2012年4月份以来最高;12月新订单指数上升至64.2,创2010年4月份以来最高,前值为63.6;12月库存指数回落至47.0,前值为50.5;12月产出指数回落至62.2,前值为62.8。
  周四稍早,数据编撰机构Markit公布的调查显示,美国12月Markit制造业PMI终值较初值上升0.6个百分点至55.0,创2013年1月份以来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12月28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降至33.9万,连续第二周下降,显示出就业市场状况正在持续改善。2013年12月份的非农就业报告定于下周五(1月10日)公布。

  美国12月28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降至33.9万
  美国劳工部(DepartmentofLabor)周四(1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2月28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降至33.9万,连续第二周下降,显示出就业市场状况正在持续改善。
  数据显示,美国12月28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下降0.2万,至33.9万;前值修正为34.1万,初值33.8万。
  同时,美国12月28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四周均值35.725万,前值修正为34.875万,初值34.8万。
  数据还显示,美国12月21日当周续请失业金人数283.3万,前值修正为293.1万,初值292.3万。
  此外,美国12月21日当周保险失业率2.2%,前值2.2%。


  美国11月营建支出月率上升1.0%至9344亿美元,至近五年新高
  美国商务部(DOC)周四(1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营建开支活动在11月份升至近五年新高,因民间部门营建项目激增,抵消了公共部门的开支萎缩。
  具体数据显示,美国11月营建支出月率上升1.0%至9344亿美元,创2009年3月份以来新高,并录得连续第八个月上升,预期会上升0.6%,10月份由上升0.8%至9084亿美元修正为上升0.9%;11月年率上升5.9%,前值上升5.3%。
  其中,美国11月公共部门营建支出月率下降1.8%至2750亿美元,10月份由上升3.9%至2827亿美元,2004年3月份以来最大升幅,修正为上升3.1%;11月年率下降0.2%,前值上升2.3%。
  但美国11月民间部门营建支出月率上升2.2%至6594亿美元,10月份由下降0.5%至6257亿美元修正为持平;11月年率上升8.6%,前值上升6.6%。
  标准普尔(S&P)周二(12月31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10月S&P/CS20座大城市未季调房价指数年率上涨13.6%,创逾七年半(2006年2月以来)最大涨幅。


  美国12月21日当周三菱东京UFJ银行商业景气指数脱离多年高位
  道琼斯和三菱东京UFJ银行周四(1月2日)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最近一周(12月21日当周)的商业景气指数较之前一周(12月14日当周)下降0.1%,并脱离之前一周所创近五年半高位。
  具体数据显示,美国12月21日当周三菱东京UFJ银行商业景气指数较之前一周下降0.1%,之前一周上升1.6%,至最近一轮经济衰退以来(2008年7月份)最高水平;12月21日当周的商业景气指数较2012年同期上升0.8%,前值上升0.9%。
  在三菱东京UFJ银行商业景气指数的10个组成部分中,七个分项指标出现下滑,仅三个分项指标上升,其中电力输出指数以7.9%的降幅垫底,较之前一周15.9%的降幅有所收窄,而钢铁产出则以3.6%的升幅领先。
  此外,经过统计平滑处理之后,美国12月21日当周三菱东京UFJ银行商业景气指数较之前一周上升0.3%,前值上升0.2%。
  数据发布机构之前曾指出,美国12月21日当周三菱东京UFJ银行商业景气指数回升至“2008年7月份以来最高水平……然而,该指数可能会受到季节性因素的污染,因为该数据在圣诞节(12月25日)前后波动性非常大。”


  美国IPO市场接近危机前水平
  据《华尔街日报》,2013年美国市场共迎来230家新上市公司,较上一年高出59%,融资额增长31%至620亿美元,接近2007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公司利用美联储帮助创造的牛市之年IPO。
  银行家和投资者预计2014年IPO行情将继续,如阿里巴巴、云存储公司Box和Dropbox和支付公司Square均是上市名单上的候选者。
  然而,有担忧认为市场已现泡沫,因为高质量的IPO候选公司数量不断下降。

  美国2013年公司并购规模超过万亿美元
  据《纽约时报》,2013年美国公司并购规模超过一万亿美元,创金融危机以来新高。尽管全球并购活动持平,美国并购规模增长11%,占到全球交易额的43%。
  2013年最后一个交易是VerizonCommunication1300亿美元收购沃达丰(39.31,0.30,0.77%)在VerizonWireless的45%股权。
  并购银行家和律师对市场前景非常乐观。摩根大通的ChrisVentresca表示:“公司的压力正在加大,它们需要证明其市盈率是正当的。”
  2014年可能的交易涉及时代华纳有线,该公司或在电信领域发起新一轮整合。
  有趣的是,维权投资者成为并购交易的反对者,他们通常更倾向于要求公司向股东返还多余现金,而非用于收购。


  ◆加拿大:
  加拿大皇家银行(RBC)周四(1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加拿大12月份制造业增速跌至四个月低点,主要是因为新订单和就业活动出现了疲软的迹象。
  数据显示,经季调后,加拿大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下滑至53.5,11月份该值为55.3。
  该指数大于50表明制造业活动出现扩张,而小于50则表明经济处于萎缩状态。加拿大制造业活动已经连续9个月处于扩张状态,10月份该值还触及了两年半高点。
  调查显示,加拿大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下滑至55,前值为58;而就业指数也从上个月的52.8下滑至51.6。
  RBC助理首席经济学家PaulFerley表示,“加拿大制造业的前景主要受到美国2014年经济将会加快复苏的支撑。如果美国经济较为健康的发展,加拿大制造业也会从中受益。”
  令生产厂商感到不安的是,生产原料的成本在不断的增加,令生产成本已到达了九个月的高位。很多公司反映,他们公司成本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原材料价格和燃料价格的上扬,而加元走低也增加了他们进口原料的成本。

[1][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