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经济运行情况与发展走势
2013年12月26日 9:55 4218次浏览 来源: 钢之家 分类: 相关新闻
三、煤炭市场走势展望
(一)全年煤炭市场走势预测
从目前的全国煤炭经济运行形势看,全年煤炭市场很难出现根本性好转。国家采取防止经济增长滑出可控区间的“稳增长”措施,将对煤炭市场产生比较积极影响。但随着煤炭产能继续释放,煤炭进口增加,市场供需仍将呈现总量宽松、结构性周期性过剩的态势,煤炭去产能、去库存的压力依然很大。
预测全年我国煤炭需求仍将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明年上半年,全国煤炭市场供需形势依然严峻,煤炭经济运行的压力将持续存在。
1、煤炭需求将低速增长
我国经济高增长的时代或将结束,或将从过去短缺、赶超式的经济形态逐渐转变为一种相对成熟的、略有过剩的经济形态,经济增长将由高速降低档位转为中速,合理的区间将从以前的超过10%的增速降到7%左右。今后几年只要全国经济年均递增7%左右,就可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技术创新和强化节能降耗管理,煤炭需求弹性系数将进一步降低。如果经济增长速度在7%,煤炭需求增长可能就在2-3%左右,这将成为一种常态。
2、煤炭进口或将低速增长
目前国际市场供大于需的压力在减小,国内市场受进口煤冲击的力度可能有所减弱。今年以来的美国煤炭市场出现了转折性的“三降一升”变化,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7月份能源统计报告,上半年美国煤炭消费量已由降转升,同比增长11.52%,其中发电用煤增长12.6%,煤炭产量下降4.21%,库存下降14.1%,出口下降2.54%。
一些主要煤炭出口国的出口量出现下降,如哥伦比亚、越南、蒙古等国今年以来煤炭出口量下降。
哥伦比亚是世界第五大煤炭出口国。今年因薪酬纠纷引起的煤矿工人罢工,已经对该国煤炭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去年哥伦比亚产煤接近亿吨,今年煤炭产量将减少1000万吨左右。2013年上半年,哥伦比亚煤炭产量下滑13.4%。
越南是我国主要的煤炭进口国。近10年来越南煤炭产量迅速增长,从2000年的1100多万吨,到2011年达4450多万吨,翻了两番。 2012年产煤4190万吨, 比2011年减少6.1%。由于越南国内煤炭消费量上升,将不鼓励煤炭出口,今后可能还将大量进口,出口将逐步减少。去年我国从越南进口煤炭1741万吨,比2011年下降21.1%。今年前7个月越南煤炭出口下降1.36%,我国从越南进口煤炭下降8.9%。
蒙古国煤炭资源丰富,近10年来煤炭产量和出口量快速增加。蒙古是我国煤炭主要进口来源之一,2011年从蒙古进口煤炭2016万吨,比上年增长21.5%;2012年进口煤炭2213万吨,增长9.1%。
今年前7个月,我国从蒙古进口煤炭821万吨,同比下降33.8%,其中,从甘其毛都口岸进口下降16%;从策克口岸进口下降42%。
南非煤炭产量近年来持续上升,从2000年的2.2亿吨增加到2012年的2.6亿吨。最近几年基本稳定在2.5亿吨左右,其中1.8亿吨用于国内消费,另外大约7000万吨出口,其中4000多万吨输往印度等亚洲国家,2000多万吨输往欧洲,还有少量出口到南美。出口主要靠理查兹港(Rechards Bay),部分从马普托港(Maputo)外运。
今年以来南非煤炭受哥伦比亚、美国和俄罗斯等国煤炭对其欧洲市场的排挤,煤炭出口遇到了较大的挑战,6月份煤炭出口同比下滑1.85%。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动力煤出口国。印尼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大多为褐煤和低变质次烟煤,主要分布在东加里曼丹、南加里曼丹和南苏门答腊、中苏门答腊等几个煤炭盆地。近10年来,印尼的煤炭产量和出口量快速增加,产量从2000年的7700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3.53亿吨,增加了3.58倍;出口量从2000年的5846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2.73亿吨,增加3.66倍。2012年,印尼煤炭产量3.86亿吨,出口3.33亿吨,创出历史新高。我国去年进口印尼煤1.2亿吨,约占进口总量的40%。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口印尼煤7518万吨,同比增长12.9%。印尼褐煤出口市场竞争力较弱。
澳大利亚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出口国,近10年煤炭产量平稳增长,从3.12亿吨增加到4.31亿吨,增长38%。目前,澳大利亚煤炭产量仅次于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煤炭生产国,煤炭年出口量3亿吨以上,炼焦煤和动力煤出口基本上各占一半。
近两年国际市场动力煤的价格下跌超过30%,炼焦煤价格的下跌幅度更大,给澳大利亚煤炭业带来了严重危机。 部分煤矿因煤价下跌裁员。澳大利亚资源部长加里?格雷(Gary Grey)表示,过去一年里,澳大利亚煤炭业已解雇了逾1.1万名工人,裁员幅度达五分之一。
今年初,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这三大矿业巨头在不同场合表示,提出要关闭不盈利的矿场或出售煤炭资产。一些矿业公司为减少亏损被迫关闭矿井,实行减产或停产。
从煤炭需求方面看,西欧的德、英等国煤炭消费进口增加,亚洲煤炭进口大国日本、韩国的进口量稳定,7月份,韩国进口动力煤790万吨,同比增长4.0%,印度煤炭进口不断增加,6月份进口同比增长48%。
受福岛核事故的影响,2011年以来,日本核能在电力燃料市场中的份额不断减少,原油、天然气、煤炭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今年4月,日本广野和日立中燃煤机组重新启动,拉动电力企业煤炭进口量增长22%。预计下半年,日本燃煤电厂煤炭进口依然强劲,全年煤炭进口量有望超过2012年。
从上述煤炭供需两方面变化来看,国际煤炭市场正由供大于需的失衡状态逐渐向供需再平衡转化。
国内来看,国家为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将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规范煤炭进口秩序,进一步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劣质煤或低质煤的进口。另外,由于进口煤炭港口场地库存饱和,且国内煤价下降,进口煤与国内煤价差缩小,部分动力煤甚至出现了价格倒挂,进口煤价格优势削弱,也将进一步抑制煤炭进口的增长。
预测,今年全年我国的煤炭进口量可能大体与上年基本持平或低速增长,大约在3亿吨左右。
3、煤炭价格继续下滑的空间有限
经过一年多的持续下滑,煤炭价格已经跌至全行业成本线以下,上半年近30%的企业出现亏损,主要产煤地区大量非国有煤矿停限产,对煤炭产量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国家加大煤矿安全整治力度,打非治违,一些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煤矿或将退出,或降低产能,煤炭产量将进一步下降。一些省区开始探索煤电互保措施,如山西省新近出台的“二十条”政策,一定程度上将抑制煤炭价格下滑。
国际煤炭市场价格已经出现企稳回升迹象。8月份国际市场炼焦煤价格普遍回升了10%,国内焦煤价格也出现了小幅上涨,能否持续还有不确定性。叙利亚局势带来对石油供应的担忧,近期原油价格上升,海运费上涨,BDI指数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煤炭出口到岸成本也将增加。
只要国内煤炭企业能适当控制总量,稳住阵脚,煤炭价格将趋于企稳回升,出口国煤炭企业挑起新的价格战的可能性不大。
4、去产能、去库存需要较长时间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产能过剩,不再是过去以小煤矿为主的乱采乱掘时期的过剩,而是以大型现代化煤矿为主更高水平的过剩,消化难度更大。消化过剩的产能,必须有完善的退出机制,目前退出机制还尚不完善。
“熊市出现最大的原因是牛市”,煤炭行业“十年黄金期”刚刚过去,必然也要有一个比较长时间的调整期。目前,全国煤炭库存超过一个月的消耗量,因此,去库存的压力依然很大。
(二)煤炭长远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工业化发展水平、主要耗能产品产量规模)。
挑战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治理大气污染,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利用天然气替代煤炭,限制使用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和15%),水电(2.9亿千瓦,各流域加快梯级开发)、核电(4000万千瓦)建设,分布式能源和智能电网建设)。
挑战三:国际市场竞争(资源条件、生产率、综合竞争能力)。
机遇一:国家鼓励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推进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抗风险能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今年全国将淘汰煤矿1256处,淘汰落后产能6418万吨 )。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化(替代油气),将开拓煤炭利用的新领域。(今年3月已有10个新型煤化工项目获国家发改委“路条”,包括5个煤制天然气、4个煤制烯烃和1个煤制油项目。继10个新型煤化工项目获批后,又有三个煤制天然气项目拿到国家发改委“路条”,至此“十二五”煤制天然气获批项目已达9个)。
机遇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处在中期阶段,未来10年城市化率平均每年上升1.5个百分点左右,2011年,按照常住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为51.3%(2012 年为52.57%) 。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接近80%。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和联合国预测,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5%,2020年达到60%。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升,西部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这些都决定了投资建设规模还将继续较快扩张,将拉动煤炭消费继续增加。
机遇三:未来我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一定增速,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年均复合增长率应在7%以上,需要必要的能源资源保障。
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发布的《2013国际能源展望》报告中预测,到2040年,世界煤炭消费将持续以1.3%的年均递增速度增长,并将继续保持全球第二大能源来源的地位。国际能源署 (IEA)在2012世界能源展望中预测,中国的煤炭需求可能在2020 年达到顶峰,并将维持到2035 年。
长远来看,我国煤炭工业发展仍然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的煤炭市场将会继续不断发展。
(三)应对市场变化的思路与对策
煤炭经济持续下行已经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抓改革、调结构、转方式,共同应对煤炭市场变化,已经形成行业共识。
今年以来,协会密切关注煤炭经济运行形势变化,先后组织了11个调研组深入25个产煤省区、主要煤炭消费地区和沿海港口开展调研活动,多渠道反映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控制煤炭总量、规范进口煤管理、减轻企业负担”等政策措施建议,得到了高度重视。
完善了跨部门、跨行业的月度经济运行会商和季度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制度;建立了“7+2”大型煤炭企业和“4+1”环渤海下水动力煤企业的联系机制;按周发布“中国煤炭价格指数”,按月发布“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按季发布煤炭预警报告,及时发布行业信息,引导企业科学组织生产经营。
当前应对煤炭经济运行出现的困难,还应坚持 “控制总量、规范进口、清费减负、深化改革”方针原则。
1、控制总量
按需生产。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尤其是大型煤炭集团要发挥表率作用,合理控制煤炭产量,努力维护煤炭市场稳定。坚持依法办矿,不违规建设、不违法生产、不超能力生产。淘汰落后。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存量、提升增量。深入研究、不断完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及煤质差、长期亏损的煤矿退出机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自律。坚持诚信经营,不搞恶性竞争抢占市场,积极与电厂、钢厂等主要用户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努力维护市场秩序和行业整体利益。
2、规范进口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进口优质煤炭,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发境外资源,稳定进口货源,促进煤炭市场供需平衡。规范煤炭进口秩序,研究建立全国煤炭进口联合动态调节机制,完善对煤炭进口的全面系统监控,研究制定煤炭贸易煤质评价标准,统筹煤炭进出口关税政策,加强进口煤质量检验,限制高硫高灰分低质煤进口,以有利于保护环境,节能减排。
3、清费减负
继续呼吁取消涉煤不合理收费,减轻企业负担。继续解决破产煤矿历史遗留问题,推动企业主辅分离和分离办社会职能。高度关注困难煤矿、困难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鼓励发展煤电一体化、煤焦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拓宽煤炭利用范围,实现多联产、规模发展。
4、深化改革
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推进煤炭市场体系建设,改革创新企业机制,强化管理,苦练内功。
管好投资。在全社会生产能力过剩的大背景下,所有的投资和并购都应该转向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商业模式升级。同时要控制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财务上留出大一点的空间。
管好资金。细化资金预算管理,量入为出,留足资金头寸。强化存货和应收账款管理,减少占压和拖欠。高度关注客户及供应商的风险。
降低成本。加强成本管理,严格企业机制转换和管理到位。要从矿区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坚持在困难情况下不减薪、不裁员,保证职工权益,促进矿区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